2020年12月9日
今年是張愛玲誕辰的100周年,坊間有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但在疫情下不少已取消或改為網上觀賞,其中港大舉辦的「百年愛玲,人文港大: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文獻展」,首次公開她與文學院師生的大合照、她的好友炎櫻及炎櫻妹妹兩人在港大醫學院就讀時的相關文件等,本來展覽開放至2021年1月17日,受疫情影響,現改為網上觀賞。
張愛玲的散文《炎櫻語錄》記載了炎櫻的一句話:「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而事實上,張愛玲迷也是蝴蝶,老是想回去四十年代,尋找那個桃李年華的偶像。在香港這個發展急速之地,她足跡所踏過的地方,幾乎已全部變了樣。反而是上海,保留了不少她住過、小說寫過的場景。
張愛玲在1939年8月來到香港大學,至1942年因戰爭爆發而離開香港,雖然成績優異,但她其實沒有完成學業。
港大的虛擬展覽(https://www.virtual.umag.hku.hk/eileenchang100)首次展出張愛玲在1941年秋季與一眾文學院師生的合照,這時的她已是文學院三年級學生。而她的宿舍原來不是在香港大學範圍內,是校園後半山坡的一幢大宅,地址是寶珊道8號(現為愛敦大廈),這校舍當年叫做「聖母堂」,是一間法國修院學校捐給港大的。也因此,在張愛玲半自傳式小說《小團圓》裏,描寫九莉(張愛玲化名)大學宿舍環境時寫道:「管理宿舍的修女在做彌撒,會客室裡隔出半間經堂,在樓梯上就聽得見喃喃的齊聲唸拉丁文。」
港大留團體照
炎櫻是張愛玲在年輕時的摯友,兩人皆是港大學生,至老年階段仍有書信來往,雖然張愛玲寫過「炎櫻也頗有做作家的意思」,但其實她不是跟張愛玲一樣讀文學院,而是讀醫學院。
根據展覽的資料指出,炎櫻在港大的學籍紀錄已經不存在,想必是毀於戰火之中。但展覽出現了她的弟弟和妹妹的學籍紀錄。炎櫻的妹妹柯來夏較炎櫻小5歲,同樣入讀醫學院,後來成為婦產科專科醫生。柯來夏有一封醫學院教授的推薦信被保存下來,那教授談及炎櫻:「I remember her sister Fatima(炎櫻的本名), quite well.」
張愛玲筆下的炎櫻是一名十分活潑開朗的女孩,例如她喜歡講價,「炎櫻買東西,付賬的時候總要抹掉一些零頭」(出自《炎櫻語錄》),跟一個猶太人老闆討價還價,說因為她們準備要去喝茶,所以要求對方減價,那個猶太人最後屈服之餘,還向她介紹哪間茶室的蛋糕最好吃。總而言之,不論當時的醫學院教授或是普遍的張愛玲迷,都對這一個父親是斯里蘭卡人、母親是天津人的混血兒炎櫻,印象非常深刻。
政府下令保留
張愛玲在香港的足跡,除了港大,最著名的還有《傾城之戀》的重要場景── 淺水灣酒店(現已拆卸重建);而男女主角租用的房子落在巴丙頓道。另一些較著名的地點有《第一爐香》的灣仔紅燈區,書內如此描寫:「兩人一路走一路看着攤子上的陳列品,這兒甚麼都有,可是最主要的還是賣的是人。」
由香港回上海後,張愛玲成為上海當紅小說家,與胡蘭成相識,結婚後離婚,輾轉又回到香港,成為電影編劇。在1954年,她住香港英皇道,曾在蘭心照相館(如今成了商業大廈)拍下一張著名的照片──照片內的她穿上旗袍,一隻手叉在腰間睥睨天下。
此外,她亦在太子的花墟道住過好一陣子,及在宋淇夫婦的何文田加多利山大宅暫居一段時間,但以上列出的地點,不是地點沒法考究,就是已拆卸重建,甚至是私人住宅(她在加多利山大宅暫住的一間細房,已改成廁所),因此,在香港要到與張愛玲相關的建築物憑弔一番,實際上沒什麼看頭,因她足跡所及而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並不多。
上海就不同了,首先這是張愛玲出生及成長之地,她一向對於自己來自上海感到驕傲,寫過一篇名為〈到底是上海人〉的散文,「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事實上,今天上海依舊如張愛玲形容那樣,是中國最高速發展的城市之一,卻保留了大量古老建築物。
早於1986年,國務院公布上海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政府在1991年就發布「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管理辦法」,把大量歷史建築物陸續收入名冊之內。因此張愛玲的足跡,她所住過的公寓、小說下的多個重要場景等,均被保留下來。
戀愛婚姻見證
最重要的一幢建築物,是常德公寓,在張愛玲居住時,它的名字叫做愛丁頓公寓,所在的街道叫赫德路而非現時的常德路。在四十年代,上海被列強帝國瓜分,包括英、美、法、日都有在上海劃出或接管租界,後來汪精衛的偽政權上台,開始了一系列消除西化街名的行動,到中共建國以來,這個行動沒有停止過,不少洋名的公寓被政府接管,被改成中式的名字。
愛丁頓公寓在1936年落成,成年後的張愛玲曾在這兒居住了6年,由1939至1947年(期間有數年到香港念書),她在這兒寫下多部最知名的作品,包括《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等。而更重要的是,這是她與胡蘭成首次「相遇」的地方。
胡蘭成在雜誌看到張愛玲的《封鎖》,驚為天人,問人要了她的地址── 那是愛丁頓公寓的6樓65室,自行上門「求見」,情景如下:「翌日去見張愛玲,果然不見,只從門洞裡遞去一張字條,因我不帶名片。又隔得一日,午飯後張愛玲卻來了電話,說來看我。」
張愛玲親自去胡蘭成的家見他後,胡蘭成就常常登門造訪她,兩人戀愛了,但胡蘭成跟她結識時是有婦之夫,且混亂地有兩個太太,他作了離婚的登報啟事,因他當時在汪偽政府中任職,為了不想拖累張愛玲,兩人秘密結婚,地點也在愛丁頓公寓,胡蘭成留下了名言:「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內容主要來自胡的著作《今世今生》)
在紅磚房成長
來到今天的常德公寓,這裏依舊是私人住宅,門外貼了謝絕參觀的告示,據講張愛玲的故居已全面重新裝修過,但地下的升降機大堂仍然懷舊。
此外,現時公寓樓下有一間書店咖啡室,幾年前記者問過店員,店員指老闆是張愛玲的粉絲,身份還是香港人。這咖啡室現時仍然存在,叫做L's book cafe and wine。
第二幢重要的建築物,是張愛玲出生至少年時期的故居,地點為康定東路87弄,今年9月台灣有報道指大宅正在裝修之中。它是一幢清末民初建成的紅磚屋,「房間多而深,後院還有一圈房子供傭人居住;全部大約二十多個房子。」(張子靜《我的姐姐張愛玲》)
這大宅的外形、門鎖把、樓梯扶手、窗框都保留原有風格,但原來的家具布置等都不復存在,並轉化成一個社區中心。中心設有「張愛玲書屋」,也只是模擬老上海大宅的家具陳設,不是張愛玲用過的東西。
第三個張愛玲住過的地方是原名叫卡爾登公寓的長江公寓,在她與胡蘭成分手之後,她和姑姑搬到此地居住,這是她訣別上海前最後的一個居所,從大門窺探入去,仍然可見十分懷舊的升降機大堂。
她在卡爾登公寓寫了一些劇本,也可能是在這段時期,跟電影導演桑弧有過一段情──諷刺的是,兩人合作拍過電影《不了情》(由小說《多少恨》改編),桑弧是導演,張愛玲擔任編劇,而兩人的結局也應了電影的戲名──沒能走到最後的愛情。
小說場景遺址
除了張愛玲的住處,蘭心大戲院在1929至1931年建造,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築,據內地媒體報道,戲院的修繕工程在今年8月開工,並預計明年5月完工。此地是《傾城之戀》排演地方;在蘭心的不遠處,有一間國泰電影院,原名為國泰大戲院,是《多少恨》男女主角偶遇的地方;在南京西路的凱司令咖啡館,則是《色,戒》內,王佳芝等待易先生之處,兩人會面後到一間珠寶店選首飾,本身是特務的王佳芝,在臨門一腳提醒漢奸易先生「快走」……
遺憾地,無論在張愛玲筆下有多精采,上述的小說場景遺址,已是人去樓空。在《多少恨》裏,女主角雖然心裏愛着男主角,但對方有太太還有小孩,她不忍心,於是編了一個謊言,藉詞自己要回鄉下跟表哥結婚去。其實她心裏相當不捨,從鏡子望到他的倒影:「她不能夠多留他一會兒在這月洞門裡。那鏡子不久就要如月亮裡一般的荒涼了。」
張愛玲並沒有留下墳墓供人拜祭,她的骨灰在1995年已經按其遺願,撒於太平洋。
曾居住地點
張愛玲出生至少年時期的故居,地點為上海康定東路87弄。(譚淑美攝)
愛丁頓公寓(現稱常德公寓), 是張愛玲寫作多部重要作品時的居所。(譚淑美攝)
卡爾登公寓(現稱長江公寓), 是她訣別上海前最後的一個居所。(譚淑美攝)
張愛玲在港大念書時的宿舍位於校外,原為聖母堂,現已拆卸重建成私人住宅愛敦大廈。(吳楚勤攝)
撰文:譚淑美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與香港結緣 潤肺西洋菜 |
上一篇: | 認識甲狀腺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