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經典美劇《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中,「性女」Samantha患了癌症,接受治療時脫髮,於是她去光顧一間假髮商店。但店員找來的,她試來試去都不合心意,更狠狠地罵了店員一句:「我的頭髮是我最重要的東西(My hair is my thing)!這些假髮簡直是垃圾!」
俗語說「三千煩惱絲」,但根據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一個數據網站指出,人類的頭髮數量遠超這個數字:以一頭金髮來說,一般有15萬條頭髮;啡髮,一般11萬條;黑髮,有10萬條;紅髮,則有9萬條頭髮。
男人最痛之一,是脫髮。當出現此現象,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剃光,無論留一個地中海或「搭橋手術」,都只能令你增齡二十。女人雖然都有遺傳脫髮,但所佔的比例始終較少。
然而,當不少中年男士出現斑駁白髮被視為智慧象徵,女人出現白髮則令她們覺得開始年輕不再──不是所有女人都能像《時光逆愛90年》(The Age of Adaline)電影內的女主角一樣,得了不老症,愛過一個又一個的男人,但因這不老症,她選擇一次又一次的離開愛人及所住的地區。直至一天,她從鏡中看到一條白頭髮,終於感到釋懷,流下眼淚。她終於要像常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
髮妻與結髮
中國人叫元配妻子做髮妻,原因是男女成婚之日,男左女右共髻束髮。到洞房花燭夜,新人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綹頭髮,把它們互相纏繞起來,成為「結髮」。由結髮到永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頭髮都是中國愛情的一個象徵。
人到老年,頭髮是最沒有種族歧視的,因一句德國諺語說「不論你的髮色是黑色、紅色、金色……到頭來它們還是變成白色」。另一些有關頭髮的諺語,包括非洲有句話是「當你有一根頭髮掉下來,這不代表你已經光頭」。以中文成語去做翻譯可能是「杞人憂天」;英諺另有句話是「一根在牛油裏的頭髮」(a hair in the butter),聽起來有點像中文的「雞蛋裏挑骨頭」,但此話的意思不是說做人太挑剔,而是表示你遇上一個挑戰或難題;波斯語亦有一句「只要你懂甜言蜜語,即使只是一根頭髮,也能把一隻大象拉動」。意思正是字面意思,就不用多解釋了。
中國沒有一個朝代的髮型比清朝的髮型更難看,由最初的金錢鼠尾,即頭頂留一小片頭髮,然後梳成的幼辮子(鼠尾),這幼辮子要穿過銅錢的孔洞,方能合格。直至後來,即我們在《還珠格格》之類的古裝劇見到的那種男士髮型叫做「陰陽頭」,保留的頭髮較多,但仍十分醜陋。有說這種把前額的頭髮剃掉的功能是令頭髮不輕易被風吹拂,方便上戰場打仗。但占飛總疑心是年長官員的陰謀,當大家都把頭剃半,也就沒能突顯部分人士的地中海或脫髮問題。
清代時滿州皇族要求漢人跟隨他們剃頭,而且嚴厲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令民間發生多次的反剃髮鬥爭……直至清代滅亡之後,剪辮子又成為一股新的革命運動。
醜怪的髮型
跟「陰陽頭」可平分秋色的是日本古時的「月代」髮型,就是把中間的頭髮剃掉,留下頭頂的一撮頭髮,跟河童實在也相差不遠。網上看到木村拓哉拍戲梳了這個髮型,感覺同樣是──唔好玩啦!好核突呀!
七十年代由大衞寶兒、保羅麥卡尼領航的「Mullet」髮型,是近代男性髮型最bad taste的佼佼者。此髮型為前面短髮,後面是長髮,除了「陰陽怪氣」,實在找不到第二個形容詞。然而在八十年代,它卻成為一股巨大潮流……現實是,男人留長髮,在現代眼光,沒什麼人好看。可是,「Mullet」近期有復古之勢,尤其一些韓星,本來就以「花樣少年」包裝,塗眼線、抹口紅、撲胭脂……「Mullet」雌雄莫辨的特色,不就正中下懷?
至於女人的髮型,醜怪潮流在歷史上比較少見。唯一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興起「Large Forehead」髮型,即把前額頭髮拔走,令髮線後移,為之完美女人形象!下圖的畫像正是意大利佛羅倫斯一個女士畫像,此畫現收藏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出家人為何要削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