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來大埔,經過一粉麵、牛雜牛腩的茶餐廳,推門坐下隨便一試。茶餐廳是香港特色,總有客人心中想要的;別期望太高,反而會有驚喜;反正營營役役之中,還是會有人認真地生活的。
牛腩講明沒有部位可選,反而可以隨意而吃。湯汁清淡帶有香氣,牛腩,味道適中,竟然全是坑腩,叫人喜出望外,鬆軟夠入味,牛雜牛筋都不過不失。朋友叫了油多和茶走,油多是什麼?相信只有香港茶餐廳才懂,那是牛油多士,厚厚大塊牛油,跟香脆的薄多士是絕配,牛油與乾身的麵包在口中相融,多士要切邊,單純麵包肉,味道剛好。
茶走,沒有什麼典籍可考究這個稱呼,總之是港式煮茶加煉奶。絲襪煮茶,紅茶在overboil時釋放大量茶鹼及單寧,加上甜滑的煉奶,是別有風味的飲品。感受就如印度麥Masala Tea。
服務就如大部分茶餐廳一樣,不能期望,雖未至反枱。侍應的惡形惡相,可參考漫畫老夫子麥兜,也傳到當年倫敦唐人街旺記,近年仍能威震海外,應該是香港精粹。
來到茶餐廳,你想吃什麼?不用看餐牌,相信很多香港人都有自己的「心水」。這是一種默契性的「期望消費」,坐下來,發覺沒有,或水準麻麻,會很失望。
「屈就一餐」是適應,但到了「期望消費」的預設心理,可以很執着。煎餐蛋腸仔公仔麵、多士、乾炒牛河、星洲炒米、揚州炒飯、煎芙蓉蛋飯,再加港式絲襪茶啡,都烙印下來,有很強的味覺回憶;吃了,便知身在香港。幾乎可以說,若一間茶餐廳,交不出這幾味餐單的平均水準,而只是用「是日餐單」環保清廚餘,香港勞苦大眾的飲食文化也去勢了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