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0年7月25日

卡夫卡 圈來圈去

在家的藝術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大反彈,香港人切切實實上了寶貴一課,大家終於明白到,醫學專家苦口婆心的勸喻,真的不能當耳邊風。

受疫情影響,大部分文化藝術活動都取消了,但一場瘟疫告訴全世界,現今的科技令人類足不出戶也可以做很多事。展覽暫停了,仍然可以在網上觀看,好像大館的兩個當代藝術展覽「言語不通」及「承受著自身的姿態」,就設有「VR 360˚全景虛擬展廳」,讓藝術愛好者安坐家中也有親歷其境的觀展經驗。

這兩個因疫情暫停的展覽,原定展期至9月中,「言語不通」在大館賽馬會藝方舉行,展場共分3層,透過以下連結https://bit.ly/Virtual_TDNUEO,可選擇前往一及二樓、三樓觀看,觀者可自行控制前進的步伐及方向,展場中的每一件展品,無論是平面、立體還是錄像,都可全方位觀看,如果配備VR眼鏡,更如置身其中,現場一樣。

缺乏對話後果

「言語不通」展覽的內容,由日本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策展人植松由佳,以及新加坡美術館策展、節目及出版總監葉德晶博士共同策劃。展覽標題「言語不通」出自加藤翼(Tsubasa Kato)的同名作品。這幅影像拍攝於韓國和日本中間的對馬島,影片中加藤翼和他的韓國夥伴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但攜手合作完成了一個簡單任務,似乎不僅由於他們的幽默個性與耐心,更因他們超越了語言層面而能互相理解。

不過,英文展題所說的「互不理解」並非指最後的溝通結果,而是指最初的語言隔閡。藝術家想藉作品的原題「言葉が通じない」來突顯沒有溝通的狀況,及後轉譯成英語標題「互不理解」,在相中關鍵的地理位置的脈絡下,進一步反思缺乏對話將會導致什麼後果。

將這個中文展題定為「言語不通」,就是把互相交流的範圍擴展到文化上。這一連串翻譯展現了文化既可透過設身處地而彼此溝通,也有可能會引起互不理解的反效果。

轉化現存限制

展出的23件作品聚焦於對文化的協商和期望。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韓國、越南、菲律賓、波多黎各和其他地區的藝術家,運用錄像、混合媒介、繪畫、雕塑、紡織、故事、演出、動力裝置及攝影等多種形式,展現他們對文化再現與交流的獨特理解。

而觀看「承受著自身的姿態」展覽,可進入以下連結https://bit.ly/Virtual_MBHIS,5位藝術家陳沁昕、Thea Djordjadze、Jason Dodge、Eisa Jocson及Pratchaya Phinthong把現存的限制和束縛轉化為藝術素材和聯想提示。

展覽位於大館的歷史建築F倉內,該處原為印刷工場,也曾是女子監獄。展覽以身體的形態為喻,由Eisa Jocson進行中的表演作品《動物園》揭開序幕,透過模仿動物園內被囚禁的動物那些行為舉止刺激觀眾深入思考──如何踰越個體、國家或物種的各種邊界和限制。現今全球在疫情下,多國實施封鎖,人類被迫隔離,其實也是處於一個受困的局面。

圖片提供:大館

撰文:卡夫卡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