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香港地少人多是常識。人多好辦事,病菌和病毒說。香港作為文明之都,長年擺脫不了風土病流行性感冒,還有與發展地區相提並論的肺癆(肺結核)。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在社區流竄得撲朔迷離,學者如醫生許樹昌經常強調的圍堵政策,是否能有效防止疫症蔓延?
COVID-19目前界定為飛沫傳播,透過口鼻分泌物,傳播射程為一至兩米。在特定的情況下,可透過霧化而在空中流散的所謂氣溶膠,一般絕少在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出現。不過,病毒會在物件上殘留,不同的物料生存的時間也不同,例如室溫攝氏20度鋼面可達兩天,木和紙可存留4至5日等;溫度高的話會加速死亡。除了口鼻飛沫,患者的糞便、尿液及血都會帶有病毒。
究竟病毒還會在哪裏?目前,仍有相當部分的本地個案,是無法找到源頭的。有人畫出患者分布區,發覺在幾個特定的地區明顯有較多患者。有人提出,下一個要留意的,是公共運輸工具。
都市生活第三定點
愈來愈多研究關注都市人生活的第三定點(除家居及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都市向鄉鎮延伸,遠離核心工作地點,香港人買樓也要講location。研究指,平均每人每日會花約兩小時在交通運輸上。因此,在這個定點的環境及安全備受重視。交通工具的特點是密閉式的,人流上落頻繁,而且四處流動。在疫症時期穿梭疫區,處處隨時出現傳播者,大家可以想像,交通工具會是一個怎樣的載體?
交通工具除了室內的限制,也受到車輛排放的污染,車輛上的設施也會釋放污染;空氣的流動及淨化,以及人流的移動動力,都對生態產生微妙的影響,形成特殊的生態。
過去,包括在本港及巴塞隆拿等地的大型研究,大部分的關注點是污染控制。檢測指標包括二氧化碳、有害金屬、碳氮無機物、揮發性有機物及空氣微粒等,不少現行的指標也是以此作調控標準。另外,車輛的速度及密封程度(如是否開窗)也會影響,一般會以地面的空氣作為參考指標,換氣率為每小時120升。
在香港,打工仔都經歷過那種擠迫的沙甸魚感覺。地下鐵路,是香港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香港,地下鐵路網絡總長256.9公里,2019年每天載客量高達近497萬人次,即是說,過半數的香港人口,每天在地下鐵路穿梭。
不過港鐵的衞生空氣系統有多安全,對這樣龐大的人流有足夠配套嗎?而按今次疫情的發展,甚至有人懷疑港鐵沿線多處出現較密集的患者,其中又以港島線東及九龍半島東至將軍澳為甚。當然,這些本身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區,北角港鐵站,更是換線站,人流更頻繁。
地下鐵路是怎樣通風的?每條隧道都有通風井,將空氣抽入和抽出,通風井口的通風速度約每秒3米;車站和月台也都有輔助通風裝置,穩定溫度和濕度,減少懸浮污染物。由於地下鐵路不涉及燃料,污染相對較低,反而在車廂各種設備上卻很易發現各種人體身上的細菌,人流高峰期更甚,彼此交換病原一點也不奇。
不過,在車上萬頭攢動的時候,人群湧入,個人明顯被動。兩年前也發生過港鐵縱火事件,旁人避無可避中招。細菌病毒觸不到看不見,更加難防。一段路程,大家會「親密」相處一段時間,密度非常高,不可不防。
系統嚴格但不完美
有高官聲言自駕上班,連口罩也節省了,對這些堅離地的言論,小市民只能嘆有苦自知。乘搭交通工具,自我保護要做足,戴眼鏡口罩及減少接觸公共物品,之後要及時清潔消毒,切勿觸摸眼睛口鼻。
每年全球有超過40億人次乘搭飛機。眾多交通工具中,飛機的環境監控是最嚴格的。例如空氣交換和混合等,規定每位乘客每分鐘有20立方呎的空氣,當中一半是外來新鮮空氣,一半是艙內回收過濾的空氣,過濾用的HEPA系統,能濾走絕大部分細小微粒。在這種情況下,每2至3分鐘便更換一次整個機艙的空氣(每小時20至30次交換)。
不過,這個看似嚴格的系統卻不是完美的。沙士期間,患者可以向前後3排的乘客傳播,人與鄰座之間的距離較近,再加上長時間共處一室,也會進食及上廁所,這些都能造成風險散播。另外,在停機坪、在地上滑行時或起飛前有機會把空氣交換停下來。1979年有飛機因為機件故障,乘客困在機上3小時,最後造成當時七成以上乘客由單一病患感染流感。
撰文: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坐飛機最佳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