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0月12日

柴人 本色

抹(不)走的創作痕跡

不同的筆,有着不同的本質。畫家用畫筆在畫布所畫下的,自然是為了傳世,渴求不朽;老師用粉筆在黑板所寫的字和畫的圖表,就算再重要再有教育意義,都注定被擦走──粉筆的本質,就是注定消失;事實上,就連粉筆本身,也是注定消失的存在,當它持續被使用,就不斷被削短,最後短到一個「無」的程度……粉筆這一種弔詭特性,吸引了Rita Ackermann。

不是女性主義

Rita Ackermann,1968年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1989年入讀當地藝術大學,1992年離開出生地,到紐約繼續進修。自此居於紐約,開始藝術創作。

她的作品以繪畫為主。女性的身份,加上畫作又經常以女性的臉容和軀體作描繪對象,於是無可避免地,Ackermann總被外界預先以「女性主義」的標籤看待,試圖將她的畫作視為一種「女性主義」的純粹表述。對於這類基於性別而作出的標籤,她只解釋:自己從來都不是「女性主義者」,甚至說根本不明白什麼是「女性主義」。

外界解讀Ackermann作品的另一切入點是她的雙重身份:匈牙利人和紐約人。當Ackermann被問到作品所呈現的感覺究竟是偏向美國還是歐洲?她只說,對於歐洲人,她的作品可能「太美國」;對於美國人,她的作品卻又「太歐洲」……事實上,連她都不想為自己所畫的劃地設限。

多變只因怕悶

Ackermann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便不間斷地畫畫畫;如果回看她的創作歷程,其實不難發現每隔兩三年表現風格便會有所不同──當然,主題還是女性形象的描繪與重塑,只是所呈現的感覺不盡相同,有時很具象,有時較抽象;有時重視線條的鋪陳,有時又偏向色塊的堆疊……

對於風格的游離,Ackermann曾說,這是故意的,因為她其實是一個極度怕悶的人,最怕重重複複用同一種畫法與風格創作,反而偏向不停檢視:例如這段時期正使用「A方法」,便會不斷發掘、鑽挖「A方法」的可能性,直到發現這一種方法再沒有任何變動的可能,便會放棄,改去找尋和嘗試另一種方法……但假以時日,又可能會重新檢視曾被棄用的那些方法,因為不排除會發現另一些可能。

這個創作模式,令Ackermann想起粉筆這種書寫工具。老師教學時,會用粉筆在黑板寫下文字,文字指涉着知識;但這些被寫在黑板上的文字及知識,到了下一堂,就會被抹去,以便騰出空間,寫上其他文字及知識,但之前所寫下而又被抹去的,其實還殘存着一些似有還無的痕跡,並沒有被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抹走──有着固定面積的黑板,固然是一塊只能夠展示某一特定時刻的平面,但也是一個承載着時間的奇妙載體。

以粉筆作畫筆

粉筆與黑板,兼具了存在與消失這兩種本應不能並存的屬性,彷彿呼應了Ackermann本人對創作的追求:不斷找尋方法同時又不斷放棄舊有方法,於是她乾脆以粉筆當作畫筆,畫了一些東西後,抹去這些東西,再畫另一些東西,又再抹走……但即使抹走,「抹走」這動作是留有痕跡的,而且愈用力去抹,痕跡會愈明顯。「抹走」的方法也決定了「抹走」的形態:若不用粉刷而用水去抹,遺下的「抹走」形態自然有所不同……就在這個不斷重複create和erase的過程中,Ackermann找到時間在藝術中的流動──所謂完成品,不只代表一個創作完成的時間點,反而是一連串時間的流動痕跡;完成,其實代表藝術家再不能在作品上作出任何改動。

上述思考,被Ackermann呈現在2014年Chalkboard Paintings一系列畫作中,每一幅都重複着create和erase,分別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畫作中的女性形象,其實來自1993年的舊作Get a Job──過去,並沒有徹底過去,反而在重新檢視下,找到另一種表述方式。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