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
《長安十二時辰》,改自馬伯庸同名小說的內地古裝劇。由曹盾執導,由亮麗的老青團隊主演。
劇中講述了盛唐時期天寶三年上元節發生在長安城內的一個謀變刺殺行動。而整個劇情的推進,就是用十二個時辰,也即是二十四小時內在不同時空交替出現的故事堆積而成。
偵探冒險的故事,首要是要有合理的大枝幹,如社會及政治背景,及大部分人心的自然合理心態。什麼是自然合理心態?那就是大部分人都是貪生怕死,見錢眼開的自私自利市井之徒。當官的想升官發財,打仗的以命取功,口口聲聲是保家衞國,為社稷百姓的背後,都有自己陰暗齷齪的目的。稍有閃過的人性的光輝、仁義的彰顯,只能在主角中表露出來,就如張小敬的故事,就是仗義而闖禍,也不斷令自己身陷險境,甚至萬劫不復。但正義之神,是會體恤好人的,這也是讀者及觀眾人心所向。
但一個人為什麼行義?為什麼會與別不同?這裏需要解答兩個問題。第一、他在個人的歷練經過一些遭遇,沒有令他被困難或挫折打倒,最後才可成為英雄。這個過程,除了事情,還需有一個個性鮮明深刻的人去啟發,這個可能是英雄的敵人,也可是他生死與共的朋友。最終延伸報仇或報恩,因此產生的信諾誓言,這便成為英雄才能承擔的更多冒險和挫折;英雄需要在不同事件中成就和證實自己。
第二、是行使仁義的能力。沒有能力,光振臂吶喊只是自我陶醉的空中樓閣。在中國式劇情演練中,主要是計謀和武功。打不死的武功,便是行使仁義、克服黑暗勢力的尚方寶劍。英雄、俠士及聖者便成為不敗鐵三角。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