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
關於LOMO,許多人都知,玩的就是隨意、率性甚至缺陷美,但果真如此嗎?熱潮減退,塵埃落定,是時候還原真相。
LOMO全稱Leningradskoye Optiko Mechanichesckoye Obyedinenie,列寧格勒光學儀器生產的意思。列寧啊,蘇聯國父,很嚴肅,別被它縮寫發音趣怪騙了。時為1980年代初,偉大政府開恩讓國民享受一點小資情趣──輕便攝影,研發LOMO LC-A相機,有說模仿德國MINOX 35,有說模仿日本COSINA CX-2,不重要了,重要在,人家挺認真的,押上當時鐵幕國家頂尖電子科技,連防衞部長都極度關注,考慮作間諜用途。
以醜為美
可惜光學技術所限和品管問題,成像不佳,更因為其時蘇聯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一窮二白哪有心情?之後的事大家可能聽過:1991年5月,一群奧地利學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意外發現LOMO(共產兄弟國之間輸出),大概吃飽了撐,用慣歐日名牌的發燒友對它的偏色、低畫質驚為天人,認為顛覆了攝影理念,非常劃時代云云。翌年,維也納成立Lomographische促進會。於本土滯銷的死貨,忽變炒貴潮物。
偽文青還專揀漏光的劣品,貪效果意想不到喎;廠方學了乖,乾脆更疏於品質檢查,生產線遷往中國大陸,迎合顧客以醜為美心態。性心理學上所謂戀殘癖(Acrotomophilia),先是有人對肢體殘缺者特別感興趣(Devotee),繼而對方不惜扮殘(Pretender)甚至自殘(Wannabe),竟發生於照相機市場!LOMO初心並非如此。
我手頭這部多年前購於莫斯科的LOMO LC-A,made in USSR,質感和用料比made in Russia或made in China堅固得多,因為起初認真製作,沒想過靠噱頭馬馬虎虎。一句到尾,它是造給窮人(前蘇聯)的珍貴工具,不應拿來褻玩。留意機底留有金屬接觸點,原為接駁快速過片用的摩打,經濟困難未成功投產,而富裕國家的用戶恰恰偏愛LOMO的緩慢,沒摩打之必要,所以晚近省略了接觸點和金屬部件,以收藏價值而言,便差太遠。
LOMO之偏色與暗角,可視為光學個性,我接受到;但漏光呢,根本廢物充寶物,奉勸大家別專登揀個爛燈盞。如果你像我買到早期USSR正貨,其實絕少漏光,用心地目測對焦和收細光圈,會發現,它尚能拍攝出及格質素照片。才是對弱勢者付出過努力的真正尊重。
走火入魔
更別盲目吹捧益了炒家。LOMO的確不算Dream Camera,適逢旅行,在當地數百元當買件手信送自己便好,無謂執着。
新型號愈濫愈怪,走火入魔,大家心目中LOMO指元祖LOMO LC-A而已。
文首說熱潮減退,事關Lomographische標榜隨意率性,胡亂謀殺幾百格菲林來選優,畢竟以本傷人兼浪費地球資源,及至數碼時代,記憶卡循環再用,人人狂撳無成本,這一招遂不再獨門。想扮藝術家,還請另闢蹊徑。
撰文:余家強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