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
西班牙網球好手拿度剛剛又再贏得法國網球公開賽,那是他第12度獲此殊榮;原本打算寫寫「拿度精神」,與香港人共勉;但看着過去十天香港社會的起起跌跌,還有話想說,便惟有暫且放下拿度的自傳Rafa,下周再談。
經過2003年逾50萬人上街反對23條遊行後,一直都以為此情此景難在香港再度重演,沒料到6月9日有更多人走上街頭反對政府的移交逃犯修例;當然,跟過往每次遊行、集會一樣,總有人會斟酌參與人數有多少,但放眼當天港島街頭白衣處處,參加者眾是毋須爭拗的事實。
參與遊行的市民頂着烈日,由銅鑼灣行到金鐘(有的甚至由北角起步,當然有的也是中途加入),為的是要表達他們對修例、對港府管治的不滿,但從傳媒訪問中看見,遊行歸遊行,不少人都說他們並不期望行動會帶來任何改變。這種對政府無望的情緒,其實才最讓人覺得可悲;特區政府說好了的謙卑、聆聽、同行,兩年下來,究竟往了哪裏去!
只是口號
平心而論,每個政府都說願意聆聽民意,但到最後大都不過是口號而已。英國廣播公司今年初推出的電視電影Brexit: The Uncivil War,雖然述說脫歐派幕後功臣Dominic Cummings如何透過操弄數據,令英國脫歐成真;但電影中也見到民意、尤其是中間游離、立場並非旗幟鮮明的市民,其意見往往備受忽略。
英國2016年舉行脫歐公投,令不少人大跌眼鏡,有意見認為那是脫歐派誤導宣傳使然,誇大留歐的負擔,從而影響選民投票意願;而電影也主要談及Cummings如何利用社交網絡數據分析選民,精準投放廣告、迎合選民對留歐的焦慮不安,最終獲取勝利。脫歐成功是否單單靠操弄民意方可成功?事後孔明,說來容易,但倘若社會沒有任何憂慮,能否單靠網絡訊息便能鼓動那些平日對世事不聞不問的人參與投票,令人懷疑。
事實上,留歐派是得到首相、執政黨以至不少國會議員,甚至是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背書,在輿論戰上一直看似佔上風,但最終事與願違。這結果是脫歐派的厲害,還是其實反映了傳統政治精英與社會大眾所想脫節?
電影其中令人印象深刻一幕是Cummings如何聽取民意。他並非坐在辦公室裏,靠什麼聚焦小組來聽取意見,而是走到英國人最喜歡消閒的酒吧,與不同人邊喝啤酒、或邊打桌球,談天說地,閒談間聽到不同人對英國現況的真實意見。
一直以來,政府政客都說願意聆聽,可是政府官員在冷氣房內舉行的諮詢會或公聽會,往往只會聽到一些立場鮮明或踴躍表達意見的人的觀點,大多數人的想法卻難獲注視,哪管什麼一人一票的選舉,平民百姓的聲音亦常被忽略。電影中便有一幕,說Cummings帶着兩位脫歐派政客到一小鎮家訪,其中一人還是該區的國會議員,可是他根本不知道有那個地方、自然也從沒到過那裏去。獲家訪的人也說,從來沒有什麼政客走來聽意見,他們對於小鎮生活面貌的改變、經濟逆轉,顯得無可奈何,卻一直有冤無路訴;女戶主在回憶往日風光時不禁哽咽,此時Cummings便遞上一張脫歐單張,及一部iPad讓夫婦二人登記成為選民。
引起爭議
當然,脫歐成功,還包括各種各樣因素,如在回應社會意見時怎樣捉緊民眾的感覺(Feel)。「政治」二字,說到底就是溝通,能夠擊中市民所想方能取得支持。
Brexit: The Uncivil War跟英國脫歐公投一樣,在播出後同樣引起爭議,包括被指同樣令社會撕裂;可是,縱是如此,對於身在香港,看着遠方的人還可透過手中一票表達意見,毋須在烈日下用腳來叫喊,也就只有羨慕的份兒;更何況,在那裏的電視台還可以製作以現代政治事件與人物為題的電影,而又毋須善頌善禱的電影,且還有男神Benedict Cumberbatch的演出,這種小確幸,就更讓人無話可說。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日系禪意 當代割烹 |
上一篇: | 令和 由瀨戶內海啟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