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
吃餃子,除了味道,還要吃出感覺。
一頓餃子,除了色香味,還有沾着乾麵粉的心思和手工的新鮮感覺。
在東北,由開水、擀麵皮到包餃子,大夥兒圍着一起談天說地,然後把水燒開,一起品嘗熱騰騰的餃子……對於香港人來說,是一種奢侈。但在北方,這仍是一種習慣,一種風味,一種溫情。
在飲宴包含社交的中華文化,餃子由包到食,本身就涵括了朋輩交往,閒話家常。有某食家提出要取締火鍋這道菜,正正就是因為他是嘗盡珍饈百味的專家,而對食的文化體會有所忽略。
「得閒食飯」,廣東人說。其實是以飯相聚,並不是擔心閣下兩餐不繼,而是期盼彼此再會的含蓄表達。因此,食物除了舌尖的享受,也是人倫之間的橋樑。
亞洲也許是唯一的地方,食物由人體傳溫傳力以至傳情。指尖的握力和包裝,成為廚師與食客的互動。北方有餃子、日本有手握壽司;南方人手腳並用,壓出柔中帶韌竹昇麵;印度人用手握飯,可以把自己碟上的飯一粒不剩地吃得乾乾淨淨(我試過,一點不容易)。這種獨特的personal touch,是色香味之外人與人之間的圖騰記號。
在品嘗這些指尖食物時,先要感受它的「煙韌」, 由無數的人手擀出來的層次,那是工夫和力量的累積,廣東人說的「心機」,餃子、壽司及麵條都是如是。人包的餃子,遠比那些工業革命衍生取代人手的劃一製作麵皮,又或冷冰冰從雪櫃取出的「劃一口徑」餃子為勝。
至於餡料,就是負責鮮味,質感不重要,也不太需要。有人出手闊綽,大隻蝦,大堆肉,差點要和着金銀連牙吞,反而真正的餃子風味蕩然無存。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