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6月1日

伍懷璞 國學與生活

歷史名人論道

和諧,是中國道教文化最重要的理念,其最為代表性的著作,便是出於2500年前老子的《道德經》,其主張清靜和順、反戰尚和、謙下不爭等和諧思想,在現時較波動之大勢下,是港人可寓作修心的參考。

過去,很多歷史名人曾精簡地論道,各具心得,好給我們參考,如下。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至1936年10月19日)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書信.致許壽裳》)」、「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

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1892年至1978年)說:「老子與孔子同時,且為孔子的先生,在呂氏門下的那一批學者也是毫無疑問的。《道德經》中的精華是其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因素。揭示了世界的一些堆裏(矛盾)的方面。《道德經》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又是一部兵書。」

古文字學家、國學大師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至2012年9月29日)說:「真正把五千年來中國文化,發揮得光輝燦爛的,亦是,『道家老莊之學』。《老子》(即《道德經》)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幾乎是一個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

 

切合國際需要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第8任秘書長)指出:「道教關於和諧、善意、合作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了當前國際社會的基本思想,也是聯合國努力促進,不同文明間對話與合作的出發點。」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至1910年11月20日)說:「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

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季羨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說:「道家就是順其自然,我覺得順其自然最有道理。」

漢代偉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蘇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論六家要旨》」、「道家者流,蓋出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仁清虛,可以為治。《漢書.藝文志》」

西漢王阜說:「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孚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 窺清濁之未分。《老子聖母碑》」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至762年5月3日)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御制道德真經疏》」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11月20日至997年5月8日)說:「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並在其中。《宋朝事實》」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1007年8月1日至1072年9月22日)曾經說:「老子之書,其言雖若虛無,而於治人之術至矣。」

宋代文學家蘇轍(1039年3月18日至1112年10月25日)說:「言至道無如五千丈。」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至1398年6月24日)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御註道德經》」

清世祖福臨(1638年3月15日至1661年2月5日)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餘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御註道德經序》」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1724年8月3日至1805年3月14日)說:「道家思想『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明道治身治人

清朝思想家魏源(1794年4月23日至1857年3月26日)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清朝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至 1872年3月12日)說:「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儉兼老莊之靜虛,庶於修己、治人之術兩得矣。《求闕齋日記類鈔》」、「吾曩者志事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以不與、不遑、不稱為法,若再深求六者之旨而不輕於有所興作,則咎戾鮮矣。《家書》」

清朝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1854年1月8日至1921年10月27日)說:「《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

清朝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至1936年6月14日)說:「最觀儒釋之論,其利物則有高下遠邇,而老聃挾兼之。仲尼所謂忠恕,亦從是出也。夫不持靈臺而愛其身,滌除玄覽而貴其患,義不相害,道在並行矣。《道家本義》」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至1955年4月18日)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而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撰文:伍懷璞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