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
聖人動不動怒?
孔子當年就被一位衛靈公夫人南子戲弄,利用他的身份出遊,夫人故意自己坐在頭車,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抬高自己貶低孔子,果然,群眾起哄湧向頭車。
孔子拂袖而去,事後聖人丟下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叫半邊天震動,為怕被「毒丈夫」臭男子拒養,紛紛捲袖與男士爭天下。實此女子乃特指勾心鬥角的宮權,就如現代沒完沒了的宮廷劇;小人是指平民百性,也即當時容易被時勢左右的羊群一族。難養的「養」乃指相處之道。也有一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是孔子最有智慧的一句:與勾心鬥角充滿機心或人云亦云的人相處,取中庸之道最合適:太close對方會不知謙遜「冇大冇細」,刻意疏離會惹來怨恨。
以德報怨?
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身為聖人,尚不至此,何況你我凡夫一名?大家常用此句勸彼此放下仇怨,以品德和忍辱去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其實非常離地。所以,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聖人的兩條底線,第一是難以協調的人情世故和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第二是不公平的忍辱及自尊被踐踏的時候。每人都有自己的comfort zone,聖人也不例外。恰到好處的相處最舒服,懂得分寸的關係最迷人。這也是儒家其中一個盲點,偏重行為規範以治國,忽略情緒管理,崇尚飽讀詩書,忠義禮廉,大義凜然不懂收斂,以至聖人都有火。
正如白先勇所說,《論語》是年輕時期的,因為一味向前;中年是道家,該退則退;老年是佛家,了解人生真相後許多事便看開了。不明?到了那境界,自然明白。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