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粵劇,是明朝後由廣東廣西的大戲或廣東大戲、再繼承了中國民間的瑰寶齊言詩歌而來。
由於粵音保存了很多古音,因此能較其他地方戲劇更能表現中國文學的體式,其中的代表便是先秦的《詩經》和唐詩。那是五千年文化中一個燦爛的高峰,詩歌的格律平仄,可以透過說唱表達秩序井然的韻律。除了詩歌文字,粵劇也保留了大量元朝以後流傳的劇目,表演故事素材上非常豐富。明清後以廣州城為代表的南方,經濟發展繁榮,天子南庫,令歌舞伎藝蓬勃流傳,吸收了戈陽腔及多個地方戲劇的特色,最後在廣東佛山植根發展。然後有八和及瓊花,令粵劇大放異彩。
京劇也始於地方劇,如徽劇及秦腔,再混合當時滿清皇室的喜好元素而成,為迎合當時的政治勢力和當權者口味而成的一種藝術形式,解放後更成為政治宣傳工具的八大樣板戲。
相比之下粵劇便一直是地方的表演形式,也因為流行於遠離中央的民間,因此也往往成為民眾的喉舌。太平天國時期便因李文茂率領梨園弟子參與而被殘殺禁演。民國以來,在南方以至在北美及東南亞的地區影響深遠,也肩負針砭政治時事工具,在文革時粵劇文化多番受到摧殘。
個人鍾情於粵劇的唱腔,當中結合了梆黃曲的平喉白話,特別是當中的南音,如祖母對小孩細說之音的降B調,這種即興說唱和細話家常的方式,嗓音低沉,歌聲婉轉徘徊,對現今流行曲唱腔影響尤深。
在廣州的老巷穿過,芭蕉及老榕樹邊燈色昏黃。悠悠南音,貫穿着歲月和朝代更替。這一夜,涼風有信,雨後的寂靜倍感清涼。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香山家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