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5月14日

余家強 後不變期

用日文讀中文

上篇〈用中文讀日本史〉介紹以純漢字寫的《日本外史》,其實這在日本古籍中很普遍,因為東洋文化深受中土影響。

記得小學時,老師斬釘截鐵說,日本人就是秦朝徐福帶去求仙的五百童男童女後代。這說法當然存在爭議,雙方專家的考證各懷民族尊嚴,因情害意,恐怕永不有定論,亦無謂太執着,若然真的,則中日歷史上屢次生死搏鬥,毋寧是骨肉相殘,豈不更難接受?

換了人間

徐福作為渡來人的象徵或圖騰,倒大致不會錯。渡來人是日本古代對亞洲大陸移民的稱呼。日本學習漢唐,其中大化革新(公元645-654年)最著名,引入種種唐朝體制──講多句你就明,包括有了大化這第一個年號。年號玩意由西漢武帝始創,比日本早約700年,如今香港對日本改元既好奇又羨慕,數典忘祖,換了人間!

以上,可能讀者朋友都知道;但如果反過來說,我們每天在用日文讀中文,你又信不信?

科學、歷史、哲學、經濟、邏輯、社會、主義、衞生、防疫、幹部、美術、假設、肯定、否定、直接……幾乎學校裏所有科目名稱,以至很多日常用語,盡是從日本來的「借詞」。

並非中國沒「歷史」,但司馬遷不會說自己在寫歷史,他只會說史;同樣,孔子一直被稱為哲人,哲學家是日本發明的叫法。經濟,古書裏乃「經世濟民」,日本賦予它Economy之意;社會,古書裏乃「集會結社」,日本賦予它Society之意;美術,則涵蓋傳統書畫、篆刻以外諸般技藝,含意更豐富。

可以說,中國為日本帶來漢字,日本卻為近代中國帶來漢字新造的詞語。我們看日文,即使不完全懂,但感到親切,固然因為它夾雜漢字,另方面,也因為我們借慣了人家的詞語啊。

自卑情緒

為什麼這樣?清末民初醞釀白話文運動,中文走向多音節化,過往單字不足以清晰表達,於是史講成歷史、哲講成哲學,與語言演變有關。

更重要是,當時中國瀰漫自卑情緒,覺得事事不如人,遇上較現代化概念時,不敢套用既有的古語,眼見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國勢急升,認定緊貼東鄰準沒錯。例如Logic,中國本有「因明」之稱(因明學由天竺傳入),但見風轉舵,還是隨日本音譯為邏輯才穩妥。

魯迅、周作人兄弟、錢玄同等白話文運動旗手,乃至通俗小說作家如平江不肖生,皆留學日本,精通日語,輪到要改革文學、廢除文言文、建立新文化觀時,凡事不能憑空而來,很自然向「母校」取法,無可厚非,開風氣之先,遂令現代中文文章非常日本化。

究竟誰主誰客?恩怨難明。適逢百年五四、日本變天,崇日仇日之間,是時候重新思考。

撰文 : 余家強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