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1日
「粵港澳大灣區」可謂近年備受關注的「熱點」。對此本欄去年開始便逐一撰文分析「大灣區」的各大成員城市。今期,我們一談佛山,這地方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是廣東乃至全國的製造業中心,自古就有其經濟發展的優勢,相信在「大灣區」的背景下,將迎來又一次經濟騰飛。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珠三角腹地,東接廣州,南臨中山、江門,西界肇慶、雲浮,北連清遠,毗鄰港澳。佛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使其在改革開放後佔盡先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城市發展也生機勃發。自九十年代以來,佛山已名列全國24個小康城市、十大「明星」城市、全國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也是國家衞生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且被聯合國評為全球98個「人類居住區最佳範例城市」之一,2001年被定為「中國電子政務應用示範工程」試點城市、廣東省「資訊化建設試點城市」,2002年又被認定為「全國製造業資訊化工程重點城市」。可以說,佛山是整體實力僅次於廣州、深圳的廣東省第三大城市。
原稱「季華鄉」
佛山歷史悠久,據考古推測,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百越先民們就在佛山這片氣候溫和的沃土上過着漁獵和採集的生活。佛山原名「季華鄉」,其形成的準確時間已不可考,但我們可在清道光《佛山忠義鄉誌》所載見到:「佛山名季華鄉,不知始自何時。至唐貞觀二年,居人見塔坡岡夜輒有光,因掘地得銅佛三,奉於經堂,即塔坡寺,遂以佛山名鄉。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
相傳,東晉隆安二年(西元398年),剡賓國(現喀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昆耶舍尊者,航海東來,在南海郡季華鄉建寺傳授佛教。嗣後,隨着時間推移,寺宇倒塌。唐貞觀二年(西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岡上掘地,得銅佛三尊和刻有「佛山」二字的石碑一方(現存祖廟內),遂在此重建佛寺,並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佛山有一句傳統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反映的就是這段歷史。
依經濟而發展
元代以前的佛山城市格局無考,佛山並無基層行政建置,故元大德《南海志》關於佛山的記載僅有「佛山渡」三字。至北宋時期,佛山經濟有了非常大的發展,形成了較為繁榮的墟鎮,故鄉誌認為「佛山鄉之成聚,相傳肇於宋」。明代的佛山始稱「佛山堡」,明嘉靖《南海縣誌》和清康熙《南海縣誌》都記載了佛山由15村組成。明代時,其城市格局是一種多村落的大分散、小聚居形態,是種自由的早期商業聚落。至清乾隆,佛山逐步發展出了25個「鋪」區,其城市整體格局逐漸趨向完整的城市格局,其經濟發展也進入繁榮時期。到了民國時期,佛山經濟逐漸衰落,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城市格局和風貌。
佛山古城的選址很有特點,沒有選擇在石灣、瀾石等地勢較高的低丘台地築城,反而在地勢坦蕩的沖積平原上。這因水運便利的開闊平原地帶,更適宜工商業的發展。可以說,佛山古城的發展,體現了其經濟自由與活躍的一面。
極佳山水形勢
元代「佛山渡」,可謂佛山這一地方行政單位的雛形,其是隨着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為南海縣的一個重要渡口而出現的。
佛山的興起,一開始就與交通運輸密切相關。唐宋時期,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廣州,通往中原地區主要走北江水道,其中北江支流的蘆苞湧、西南湧、官窯湧,是廣州與北江連接的河道。但從元代起,這幾條北江支流,逐漸先後淤塞,使西江和北江在三水滙合後,經佛山湧進入廣州,佛山湧成為廣州通往西江、北江的主要航道。佛山正處在航道的重要位置上,成為「東南一大咽喉」。故清同治《南海縣誌》稱:佛山「合西北二江之流,從外省來省者,皆問途於此」,以至「四方商賈至粵,卒以是歸」。康熙年間,「四方之來遊者日以萬計,然皆以舟泊岸」。可見,佛山的發展,自古就離不開水路交通。
佛山總體山水形勢:「倚山襟河,王借聳乎上勢,雷岡峙於下流,如日月之相望焉。西北二江,浩瀚奔注,三山西淋,交牙鎖關,青鳥家所謂捍門也。石灣各岡之輔翊,如幾、如屏、如帳、如幕、如拱、如揖、如俯、如伏,蜿焉袤焉。加以古洛湧之旋繞,旗帶水之縈回,鶯岡則石骨崚嶒,塔坡則佛光璀璨。外河內湧,兩水合流,文筆特歭,砥柱中洲,雄哉鎮也!」(清道光《佛山忠義鄉誌》)。
此外,從清道光《佛山忠義鄉誌》中的「佛山形勢龍脈圖」也可看出,佛山西枕群嶺,北倚眾山,四面環水,可謂通衢大觀。遠在境西大帽岡處,溪流自山中發出,上有大帽塔,俯瞰群嶺。四面水口有村莊或炮台,拱衞鎮區……可見,佛山的城市發展,主要得益於其發達的水系交通網,與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待續)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天雷無妄 鳥被籠牢 |
上一篇: | Casey Casey 貼近生活 追求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