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8日
去年倒數之前,印度電影導演莫利奈森(Mrinal Sen)於加爾各答因心臟衰竭死亡,享年95歲;美國互聯網先驅羅拔斯(Lawrence Gilman Roberts)心臟病發逝世,享年81歲;而本港導演林嶺東則在家猝逝,享年63歲;俱無法迎接2019年。
先說影響世界的互聯網先驅羅拔斯,他生於1937年12月,其雙親都是化學家,羅拔斯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電機工程學系,並先後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少年時曾使用其父的化學書籍及化學品製作火箭與炸彈,讀書時曾建造一部電梯,用於登上一棵橡樹,因連接裝置損壞而摔倒受傷。當時通訊與電子行業引起他的注意,並埋頭鑽研,那才成就今天的互聯網。
電腦通訊系統架構
羅拔斯於1963年取得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1967年,美國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訊息處理技術辦公室首長聘請羅拔斯擔任ARPAnet的項目經理,隨後他指導ARPAnet的發展,實施並管理後續的建設運營,而ARPAnet是互聯網的前身,奠定了今天互聯網通訊使用革命性的數據包交換概念來處理流量。
羅拔斯1973年離開ARPA,其後他成立Telenet公司,繼續開發並把數據包交換技術商品化,並提高互聯網絡的品質。2004年,羅拔斯創辦Anagran Inc.,繼續研究互聯網工作,項目包括IP流量管理等。
1976年,IEEE電腦學會宣布將Harry H. Goode Memorial Award頒給羅拔斯,並在表彰詞中寫道:「羅拔斯在電腦通訊系統架構設計有巨大貢獻;他在引領電腦與衞星通訊技術中具有領導地位。」
至於作為印度電影界備受尊崇的導演,獲得印度電影最高獎項Dadasaheb Phalke獎的莫利奈森,1923年生於孟加拉,高中後到加爾各答學習物理學。他讀大學時迷上電影,但沒有從事電影業,只為醫藥代表,沒多久回到加爾各答,在一家電影公司找到音響效果師的工作,成為他電影生涯的起點。
1950年,莫利奈森進入電影界,影片表達社會現實題材,揭露印度的貧困、剝削、動亂及階級鬥爭等。1955年拍攝了第一部電影,而第二部電影《藍色天空下》(Neel Akasher Neechey)為他在印度國內贏得聲譽,第三部電影《婚禮日》(Baishey Shravan)則引起國際電影界關注。
莫利奈森一生熱愛電影,1965年與電影界同業共同發表有關印度「新電影」的聲明,強調必須降低製片成本,減少室內布景,多拍外景而選擇與人民相關的題材。在拍攝多部電影之後,於1969年,莫利奈森執導由印度政府投資拍攝的影片Bhuvan Shome,成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新浪潮運動在印度最早的發起人之一。
隨後,他由以前偏重於基層題材轉移到中產階級身上,尤其是中產階級內部之間的政治衝突,由於他具有深刻的生活體驗及對此一階級心理的細緻把握,拍攝這些題材可謂得心應手。他1981年執導的Akaler Sandhane在柏林奪得銀熊獎,而1982年執導的《結案》(The Case Is Closed)則在康城得陪審團大獎。
從未停止電影探索
莫利奈森後期執導的電影放棄複雜的敍述結構,轉向追尋簡單而真摯的故事。他執導的最後一部影片為2002年的Aamar Bhuvan。2004年出版自傳《永遠出生》(Always Being Born),其後由於年齡與健康原因淡出電影界,然而,他從未停止過對電影藝術的探索。
就在莫利奈森去世之後,印度總統科溫德(Ram Nath Kovind)發表專文哀悼:「他對印度社會充滿情感及質感的現實主義描繪,令人動容;他的去世為孟買以至印度,乃至是全世界電影圈的損失。」
撰文 : 占飛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林嶺東導演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