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上篇談玩具被打機淘汰,圖板遊戲(Board Game)何嘗不是?
廣義的圖板遊戲包括棋類。說到棋,七十後如我最明白,那是校園恩物──匱乏社會,買不起樂器、制服,體育項目也因囿於操場空間有限;唯獨搞棋藝學會,十元八塊添置幾副,沿用普通課室,一位老師足以應付成班馬騮。那年代阿sir往往精於此道,否則打盹也行,反正男生好勝,下棋時自會靜靜全神貫注的。還可以開枝散葉成象棋學會、圍棋學會……慳水慳力滿足教育當局對開辦課外活動的要求。
窮家子弟多才多藝,吾輩棋力通常不錯,後來物質豐富,比我稍稍年輕就未必了,所以對手難尋。九十年代PC個人電腦興起,我幾乎逢圖板遊戲都安裝,心想不愁沒棋友了,而且,軟件如《大富翁》(Monopoly)和RISK(《戰國風雲》)等等,比實體版既省錢又省位得多。
玩的就是感覺
電腦什麼都方便,但也太方便。以《大富翁》為例,聲光影畫細緻得無話可說,我除了擲骰子(其實是按鍵看虛擬骰子),其他步驟包括行棋、買地、數錢、起屋都自動代勞,那我還在玩什麼呢?對,實體版《大富翁》嚴格而言亦只擲骰子靠運氣居多,卻別小看那些鈔票、地契和塑膠屋仔,握在手裏大不同,一疊疊銀紙才滿足,屏幕上冷冰冰的數字差太遠。據我所知,戰棋發燒友拒絕電子版,甚至逐隻逐隻鉛製小士兵親自髹油上色,玩的就是感覺。
誇張地講,類似圍棋大師吳清源(1914-2014)說「子的感覺」。不知大師推滑鼠會否過癮。
提起圍棋,屬於少數港孩仍懂的棋類,而且比吾輩學得更專,因為其考級制度很具權威性,很受名校青睞。不過,我見過兩個小孩子,明明在一起可以用真棋對弈,卻開着tablet的Human vs Human模式。孩子說:「不用電腦,豈不是容易出術?」
實體圍棋固然不會自動提子(移走被吃掉的棋)和自動計算讓子還子,根本,圖板遊戲從來靠人類定下規例,共同遵守,才得以進行,推而廣之,任何社會法規亦然。但按兩小孩的邏輯,否定人性的自律和互信,寧願依賴電腦監控,是很深層次的悲哀。離開電腦,便寸步難行。
無復尋獲喜悅
古人以縱橫十九路共三百六十一點代表一年日數,以黑白子代表陰陽,創製圍棋包含宇宙萬物。我懷疑,X世代還有沒有此想像力?
或者不用太哲學化,打得多電子麻將,忘記怎計番,你也覺得變笨吧?
拼圖勉強算Board Game,手機一樣有得玩,好處當然是不怕弄丟。無復那種徹夜遍地搜索不見了的小方塊的牽腸掛肚,但也無復那種終於尋獲的喜悅。
正因為會失去,才珍惜。
相片:網上圖片
撰文 : 余家強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日本治癒企鵝 逃出被窩過聖誕 |
上一篇: | 表達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