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
後世人筆下的諸葛亮,盡是智者的代名詞。事實上,相傳由他撰寫的《孔明兵法》,正是軍事理論的精華,是領軍的智慧泉源。這作品分五十篇論述,筆者將其每篇語譯,並把部分簡化成「魚骨圖」。今期續談第四十七篇至第五十篇。
第四十七篇:東夷篇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悍急能鬥,依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剋也。
語譯
東方各少數民族的民性一般都缺少禮儀和信義,強悍急躁而善於戰鬥;他們依山傍海,憑借險要的地形保護自己,上至首領下至平民和睦相處,百姓安居樂業,很難打敗他們。如果他們上層顯得混亂,臣民異心,就可以使用離間之計,讓他們內部產生矛盾衝突,等待其四分五裂後,再用仁德去招撫他們,然後再用強大的甲兵攻擊他們,就一定可以將其攻剋。
打南蠻速戰速決
第四十八篇:南蠻篇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語譯
南蠻種族十分多,他們的性情都不易教化,而且各自稱霸,結黨聯盟,稍有不合就互相攻伐。他們居住在山洞或山邊,有時聚集,有時分散。分布範圍西到昆侖山,東到大海,海中海產資源豐富,因此,他們大都貪婪,而且勇於戰鬥。由於他們居住地於春夏兩季容易流行疾病,出兵攻打他們最好速戰速決,不宜拖延過久。
第四十九篇:西戎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鬥,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狠,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語譯
西部少數民族的本性,特別勇敢強悍,而且愛佔小便宜;他們有的居住在城裏,有的居住在郊野中。他們糧食十分缺乏,金銀財寶卻很多。因為他們善於戰鬥,所以很難打敗他們。從積石山以西,戎族部落繁雜,土地十分廣闊,形勢相當險要,他們粗俗、自負,卻又強悍好鬥,所以他們大多不願俯首臣服。如果要對付他們,最好等他們與外族發生爭端後,內部出現動盪時,就有機會攻破他們了。
軍事武力壓北狄
第五十篇:北狄篇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衞,饑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
漢不與戰,其略有三:
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
漢長於步,日馳百里,虜長於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賚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
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於步,遲疾勢懸,此不可戰三也。
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虜自寬矣。
語譯
北方的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城池,是追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勢力強大時就南下侵略,勢力衰弱時便逃移北方。他們居住之地高山連綿,沙漠廣闊,很易保衞自己。他們肚子餓了就獵捕野獸食肉飲乳,天冷就以獸皮為被,獸毛為衣。每天奔走射獵,以捕殺動物為生。很難以道德感化他們,更難以軍事武力讓他們歸服。
漢軍不宜與他們爭戰,原因有三點:
一、漢軍士兵通常一面耕作一面作戰,因此疲憊而缺乏膽量;而北狄人習慣於放牧狩獵,所以安逸而勇敢。用疲憊對付安逸,以膽怯對抗勇敢,實力相差很大,這是不宜與之爭戰的第一個原因。
二、漢軍的專長在於步兵,可日行百里;而北狄軍的專長在於騎馬奔馳,日行的路程是漢軍的數倍。如果讓漢軍追擊北狄軍,不但要穿盔戴甲,還要攜帶糧食裝備。北狄追擊漢軍,則是以快馬來運送軍需用品,兩軍的負擔比例十分懸殊,徒步與策馬奔馳的形勢更不能相比,這是不宜與之爭戰的第二個原因。
三、漢軍交戰以步兵為主;北狄交戰以輕騎為主。在雙方爭奪有利地形時騎兵顯然快於步兵。快與慢的形勢相差懸殊,這是不宜與之爭戰的第三個原因。
實在不能與北狄人交戰,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嚴格防守邊疆地帶。防守邊疆的要領是:挑選賢良的將領委以重任,訓練精銳的士卒進行防禦,多種植良田積蓄糧食,充實軍備,多設烽火台和瞭望敵情的土堡,用來應付緊急情況。一旦他們實力虛弱時就伺機攻擊他們,趁他們空虛疲弱的時候可取而勝之。這就是不必花費錢財就能使敵人自己消亡,不必損兵折將,就能使敵人自己衰敗的明智之舉。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同人於政 界限分明 |
上一篇: | Ada Kokosar現代玻璃鞋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