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1日
諸葛亮的事跡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後人,歷久不衰。尤其相傳由他所著的《孔明兵法》,更被捧為軍事聖典。筆者將其著作共五十篇語譯,並把部分簡化成「魚骨圖」。今期續談四十二篇至四十六篇。
第四十二篇: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
叢戰之道,利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旗,特嚴金鼓,令賊人無措手足。
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以勇鬥,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弩而衝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柵以衞之,順其流而擊之。
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衝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耳目而攻之,可以勝矣。
語譯
在森林地區作戰,白天應廣布旌旗, 夜裏多設金鼓,便於使用短小的兵器,巧妙埋伏,或在前面進攻,或從後面襲擊敵人。
叢林地區作戰,宜使用劍和盾。準備消滅敵人時,先分析考慮敵人的必經之路,每十里為一戰場,每五里設一個接應點,把旌旗收藏起來,不輕易鳴金擊鼓,使敵人捉摸不透,不知如何應對。
在山谷地帶作戰,應巧設埋伏,便於戰鬥,用行動迅速的士兵佔領制高點,敢死的戰士在後壓陣,發射強勁的弓弩攻擊敵人,命士兵用短兵器接着攻擊,這樣,敵人想進也進不了,我軍則不必勞師遠征就可以痛擊敵人。
在水上作戰,主要依靠戰船,平時應該訓練士兵掌握駕船的技術,作戰時,多掛一些軍旗,以此來迷惑敵人,先發射強勁的弓弩打擊敵人,再用短兵器抵禦近身的敵人,設立堅固的柵欄來防衞,順着水勢進行攻擊。
在夜晚作戰,務求保守機密,或派軍隊秘密出擊,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或多用火把、戰鼓干擾敵人的耳目和探子,乘機攻擊,就可取勝。
用兵之道在人和
第四十三篇: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於人和,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議謗,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取勝於匹夫,況眾人乎。
語譯
用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需要過多激勵,士兵也會奮勇戰鬥。如果將帥和官吏互相猜疑,士卒不服氣,忠臣謀士得不到重用,部下議論紛紛,妖言惡語相互攻擊,即使是商湯和周武王這樣的智士能人,也戰勝不了普通的敵人,更何況面對的是強大的敵軍呢。
第四十四篇: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飢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屢罰者,困也;來委謝者,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語譯
一方進攻,對方若按兵不動,是依仗有險要的地形;逼近對方而挑戰是想誘使對方進攻;樹木無風搖動,說明戰車來了;塵土飛揚低矮且四處擴散,預示着大隊人馬來了;言辭強硬擺出進攻的姿態,這是要後退的跡象;忽退忽攻,這是為了引誘對方進攻;拿武器當拐杖行軍,是飢餓表現;有利可圖卻不向前,這是疲勞的跡象;上空群鳥聚集,說明下面已經空虛;半夜又喊又叫,預示着恐懼;軍隊秩序混亂,說明將帥已失去控制力;旌旗胡亂擺動,說明內亂嚴重;官吏時常發怒,說明軍隊已疲憊不堪;對士兵經常胡亂獎賞,表明軍心渙散;經常任意使用刑罰,說明將帥失去了威信;委派使者來謝罪求和,是想喘息休整;送來貴重的禮物,同時又甜言蜜語,是想以此來引誘對方。
將領與兵共甘苦
第四十五篇: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燃,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語譯
身為將帥,必須做到:軍中的井沒有打出水,自己不能說口渴;軍隊中的飯沒有做好,不能說肚子餓;軍隊的營火尚未升起,不能說冷;軍隊的帳篷沒有搭好,不能說困乏;夏天即使炎熱,也不拿扇子;冬天寒冷,也不穿皮衣;大雨傾盆,也不打傘。身為將帥,要做到與士兵同甘共苦。
第四十六篇: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 踵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貴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之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逆。
語譯
一個將軍之所以能使百萬大軍並肩看齊,大氣也不敢喘,且能俯首聽命,不敢向上仰視,這是法令約束的結果。如上無刑罰,下無禮義,就算擁有天下,富甲四海,也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夏桀、商紂王就屬於這一類人。如果以平常人的角度制定刑罰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就沒有人敢於違抗法令,孫武、穰苴就是這樣的人。因此,法令不可輕視,威勢不可阻逆。
撰文 : 伍懷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管治模式 放下執着 |
上一篇: | 荷蘭BYBROWN 將下雨變成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