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日
香港的醫療制度仍舊十分依賴住院和專科服務。醫管局成立後大幅改善服務,把一些以前看私家醫院的病人都吸引過來;加以家庭結構轉型和生活壓力,家庭成員日間要為口奔馳,又缺乏其他人照顧長幼,家人生病就自然地送到醫院來。港人的看病文化亦只信賴專科和要盡快見到效果,有時到普通科門診只為求一封轉介專科的信,這從醫管局年年上升的服務量可見一斑。在約九成住院服務由醫管局提供,只有三成門診服務由公營提供的情況下,要把基層、第二及第三層醫療服務貫通存在挑戰。
凡事亞專科化
要加強基層醫療的功能,在靠化驗造影作診斷和凡事亞專科化的今天,似乎逆其道而行。我還是醫學生時,教授要我們靠望聞問切和聽筒來診斷肺炎,後來肺X光片代替了聽筒,現在有疑難就照電腦掃描。尤其當病人偶爾會對醫生興訟時,醫生能否在沒替病人作化驗造影檢查時,肯定對他說「你沒事呢」?
30年前,外科醫生只在你肚皮上按幾按,就能診斷你患上闌尾炎(盲腸炎),為你開刀。當中約一成切下來的闌尾送化驗後沒發現明顯的發炎,以前這是接受的。今天不行,動輒還當成醫療事故。我處理過一宗醫護人員被病人投訴個案,病人極不接受切下的闌尾沒發炎跡象,事件纏繞了一年多。現在外科醫生為患闌尾炎病人開刀前,要先安排病人照電腦掃描確定。醫療質素提升了,也帶動開支及造影需求的上升。
各醫學專科都發展亞專科,即專科內的專科,我從麻醉走到痛症就是例子。這是一樁好事,令醫療水平和質素提升,手術做得又快又好,真正「多快好省」。亞專科化會令很多醫生過度專注亞專科,亞專科以外的就轉介去另一個專科或亞專科,令醫療需求不斷上升。
基層醫療在這環境下要發展起來,要克服幾個障礙。首先其知識和技術的深度和診所的設施,因為其日後角色,可能等同半個內科醫生,而且還要推廣外展的工作;跟着是改變市民的看法和認受,賺取市民的信任;其次是制度政策上的配合,令到今天在醫院裏處理的病種,能轉到社區及基層醫療裏。這是條漫長的道路。
香港泛政治化缺乏平衡的聲音。把解決問題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容易,但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制度,自己能作什麼貢獻,值得大家深思和齊心協力去做!當市民、政客和醫療團隊能在這方面多作思考,坐言起行時,病床擠迫的情況就有解決的希望,這才是香港精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教育沙龍」聚會之 落實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 |
上一篇: | 減慢糖尿腎衰竭免洗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