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16日

張綺霞 文藝導賞

法國南部尼斯學派 藝術成就賞析

說起法國當代藝術大師,人們都想起以運用寶藍色創作知名的克萊因(Yves Klein)、將物件壓縮成雕塑的César、將日常物件如小提琴堆疊成裝置的Arman、以廣告式畫作知名的Martial Raysse、把所有事物都用塑料包圍的Christo等,這些人物,都與法國南部城市尼斯有深厚聯繫,屬於「尼斯學派」(L'Ecole de Nice)的成員。

比起法國文化活動中心巴黎,尼斯位近意大利,帶有不一樣的南國文化及氣氛,多年來吸引不少藝術家如莫內、馬諦斯、畢加索在此定居創作。而這群當代藝術大師,在五十年代只是一群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卻有巨大創作野心,最後在國際上創出成就。

面對來自香港的記者,尼斯現代當代藝術博物館(簡稱MAMAC)總監Hélène Guenin在會面的時候先扼要地介紹了尼斯學派的藝術史。博物館藏品主要是該學派的當代藝術,Guenin認為,在尼斯催生的藝術生態,其實可比擬世界其他大城市。在當年,一群力求創新、渴望與外面藝術世界連結的小伙子,呼應杜尚(Marcel Duchamp)的當代藝術精神,先後在尼斯發起新現實主義(New Realism)、激流派(Fluxus)和支撐/表面(Supports/Surfaces)等藝術運動,挑戰本地及回應外面的藝術思潮,開創出多樣的藝術風格。

館方將會參與即將開展的法國五月藝術節,策劃「尼斯學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展覽,把多項重要收藏帶來香港。而博物館兩個重要收藏,是新現實主義大師Yves Klein及Niki de Saint Phalle的作品。

Yves Klein是「尼斯學派」的先驅,也是行為藝術最早的推動者,對世界當代藝術也有影響,是偶發藝術、觀念藝術、極簡主義、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等的現行者,以其單色的寶藍色雕塑及繪畫創作知名。

新現實主義的發源,可以追溯至1947年,Yves Klein還是10多歲的時候,就結識了兩名有志於藝術創作的年輕人,他們坐在尼斯海岸的沙灘上,想着要將世界分為三份,每個人選取其中一份據為己有,一個選擇陸地,一個選擇空氣,Yves Klein則選擇了天空。

獨創寶藍色

10年後,Yves Klein在1957年發明了自己獨創的寶藍色顏料,把天空正式挪為己用。這種顏料就算乾掉後,顏色依然鮮艷,質感如天鵝絨一樣,他將其命名為International Klein Blue,並申請專利。Guenin解釋:「普通的油畫顏色並不能滿足他,因為它不夠深(deep)。」

在發明顏色後,Yves Klein興奮不已,嘗試多種創作,例如直接把顏色鋪在地上,成為藝術品,又以這顏料創作許多單色畫,甚至舉辦創作表演,請來女模特兒脫光衣服,用裸體蘸上顏料,在其指示下於畫布上滾動,變成油畫作品,也顛覆人們對藝術品及藝術創作的想像,轟動一時。他又把藝術經典雕塑、大量製作的日常用品等,都以這種顏料覆蓋,變成自己的藝術品,他也曾一度以火燒作為創作手段,打破人們對繪畫形式的想像,這些作品都將被安排來港展出。

他每次創作都如挑釁,要人們思考「什麼是藝術」,並且提出,其實觀眾不需要思考太多,只需要沉醉於這種藍色中,感受這種藍與水與天空及與宇宙的連結便可。「尼斯學派的精神是:他們總愛將一些宏大、重要、絕對的東西,與藝術家的幽默和性格混合在作品中。」

當初選擇佔有陸地的是同樣知名的當代藝術家Armand Fernandez,他將不同的日常器物堆疊成藝術裝置。兩人其後推動法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當代藝術思潮「新現實主義」運動,對抗六十年代法國主流的抽象藝術,提出藝術要重新與現實連結,而非與現實割裂。這運動同時是對應當時的現代工業文化,呼應新達達主義和美國波普藝術。

三代藝術家

雖然他們被主流的巴黎學派忽視怠慢,卻自行組成藝術團體,簽署宣言,而其中一位重要女藝術家,是後來加入的Niki de Saint Phalle。曾為女模特兒的她,結婚後才開始接觸藝術,並因為童年時被父親性侵、婚姻生活不如意等陰影,開始以創作為治療方法,後來更發展出獨特風格。

她早年最知名的系列是六十年代初「射擊藝術」,以暴力美學開創出現代風格,她先造出藏着顏料袋的石膏結構物,再以步槍射破,讓顏料噴發而出,每一幅畫都千瘡百孔,獨一無二。

Guenin讚嘆:「這是一種強烈的藝術姿態。是挑戰傳統的藝術觀念,也是有力的女性賦權的符號,在藝術歷史中十分重要。」

其後她的另一組知名的雕塑系列,是身材豐腴的女體雕塑「娜娜」系列,「娜娜」是法語對女人的俗稱,這些雕塑色彩繽紛,體型龐大,是對生命的的歌頌,同時充滿女性主義色彩。而另一位知名藝術家Martial Raysse以其前妻為創作對象的霓虹廣告畫作Nissa Bella(1964)也會在港展出。

第二波的尼斯學派思潮是由激流派及行為藝術等主導,第三波則是七十年代名為支撐/表面(Supports/Surfaces)的藝術運動,被譽為最後的法國藝術先鋒運動,提倡回歸繪畫本身,但更趨向實驗風格,以各種混合材料作實驗,不只是畫框上作畫,可以是延綿伸展的巨大畫布,用的也不只是畫筆,甚至可以是熨斗等工具,挑戰當時美國盛行的抽象表現藝術風格。他們也在不同地方展出作品,在野外,在海灘上,讓藝術呼應自然。

來港展出的共有約120件作品、紀錄片、文獻等,總結尼斯學派的歷史。學派的名稱是由評論家賦予,以肯定這群藝術家對法國乃至世界藝術潮流的影響。Guenin總結:「在首都以外的地方能產生此影響,是非常罕見的。第一代主要為波普藝術,第二代則集中行為藝術,第三代則回歸繪畫,每一代都非常不同。」

而尼斯學派的名稱也是針對法國傳統的巴黎學派而來。「他們有更大野心,而且也受更多不同地方的影響,就像是Yves Klein,很年輕就曾留學日本學柔道,而且與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地的藝術圈有深厚聯繫。」他們創建的波普藝術比美國的更激進大膽,如Martial Raysse和Arman早在安迪華荷(Andy Warhol)前,便以消費主義為題創作,影響後來者。

保持本土性

在國際化的浪潮下,這群藝術家仍保存尼斯的本土性,不少藝術家都以外界對尼斯的成見為材料。而且不少藝術家都選擇留在尼斯,讓當地的藝術生態更為發展。例如第二代的領軍人物Ben Vautier便堅持不離開,還邀請其他地方的藝術家到尼斯,而他自己也很關注本地邊緣文化,同時保持與國際接軌。「他對世界其他地方發生的事非常敏感,經常在世界巡迴展出。」

早年尼斯沒有藝術學院也沒有展覽場地,但在這群藝術家帶動下,藝術活動開始蓬勃,帶來國際藝術家、藏家及觀眾,藝術網絡慢慢建立,相應硬件也因而出現。在八十年代,尼斯更獲撥款興建MAMAC,總結此地的藝術故事,展示歐洲新現實主義與美國波普藝術之間的聯繫,也提供專業展覽場地。「我們總是想讓博物館連結尼斯與國際。」這種由下而上的發展軌跡,也值得正在大建硬件的香港政府參考。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