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
本港月前流感爆發,公立醫院床位供不應求,即使特首「特事特辦」撥出額外預算,亦被輿論認為無補於事。一個月之後,本周財政司長發布新一年《財政預算案》,當中包括額外醫療開支以及增加學校醫科生學位,但成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這邊廂,香港常常鬧床位和人手不足,那邊廂,日本卻因醫院和床位過多而大感頭痛。最近,《日本經濟新聞》做了一個全國性調查,發現全國47個都府縣當中,除了東京和大阪周邊等地床位不足外,其餘39個縣均出現醫院過多和床位過剩。日本政府去年宣布,日本全國於2025年前必須削減約40萬床位,否則大部分醫院將陷入赤字危機云云(以前,筆者宿舍附近就有一間殘舊醫院倒閉多年,因營辦商破產而一直沒有拆卸,每晚只有門口管理處着燈,大好地段就此白白浪費)。
國庫付款
港日兩地醫院數目大不同的其一大原因,自然是雙方醫療制度有別。日本社會的醫療開支,除保險公司負擔一半,另外四成由國庫支付;全國市民每月必須向「國民健康保險」供款以獲取「國民健康保險證」,方可以特惠價在公立或私立診所及醫院接受治療。有了「國民健康保險」這長期飯票,加上人口老化大趨勢和地價便宜,日本醫院自然愈開愈多。根據統計,日本全國現時約有8500間醫院,提供床位共有約160萬張,比本港的3萬多張超出近五十倍(日本人口約為1.2億,只是香港的十多倍)。看看《日經新聞》列出的醫院床位分布表,撇除偏遠縣份不算,很多港人熟悉的旅遊熱點床位數字比官方預測高,如熊本縣、鹿兒島縣及廣島縣等,主要集中關西、四國和九州等地。
各取所需
本港醫院床位和人手不足,不是今天的事;港人習慣凡事到急症室求診,病人一多排隊時候自然倍增。單單靠增加醫療開支和多收學生,又哪能解決目前的近火?床位不足,外勞又請不了(本港醫療界門檻之高,在此不必再多提),政府倒不如考慮與日本不同城市合作,資助港人「醫療旅行」,到設施充裕之地做手術和身體檢查等,除可刺激港日兩地就業(除旅遊業外,翻譯業也當受惠),以及改善日本醫院赤字,又可促進兩地文化交流(日本醫療界門檻也甚高,不懂日語一律免問),在這窮得只剩下錢的年代,也是一樁美事!
(編者按:香睿剛最新著作《笑看東瀛》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