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
看東野圭吾的小說,自然會在腦內浮現電影畫面,當日看《解憂雜貨店》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不過,讀後卻得出「這本書應該拍不成電影吧」的結論。是的,這個故事人物多,結構緊密,看似是5個獨立故事在不同時空各自發展,但事實又環環緊扣,用文字來表述,似乎比較合適。
豈料這本小說感動了太多人,結果還是拍成了電影,更有日本版和中國版(幾乎是同時上映),效果究竟如何?
先談故事的主軸,雜貨店的老闆喜歡替人解決問題,你寫信給他,傾訴自己的煩惱,他翌日就給你回信,替你解憂。你可能會想,這大概是什麼心靈鷄湯故事吧。這一點也不能否認,但老闆多年前已經去世,又是誰在回信呢?原來有3個現代的不良少年,在雜貨店中收到來自過去的煩惱信件,他們3人也是自身難保,憑什麼去替別人解憂釋疑?
老闆說過,來問問題的人,其實多半在內心深處都已經有了答案,然而,當他收到一張空白信紙的時候,他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最大難題,而他又真的想到了答案,把訊息穿越到現代,交到3個少年手中,叫人拍案叫絕!
改變背景
書中情節太豐富,濃縮到電影中,日本版只能拍一半,5個段落中,導演主力拍落泊音樂人和酒吧女的故事,其實,這兩個人有一個共通點:都沒有和雜貨店老闆接觸過,只是收到3個少年的蹩腳建議,但2012年的人的見聞,是否比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高明一些?我明白電影限於篇幅,難免要作出剪裁,但刪了「披頭四迷」那一段,始終都是一個遺憾,畢竟他的確是和老闆接觸的個案嘛。
中國版節奏再快一點,5個段落拍了3個,再暗場交代雜貨店的過去,非常難得!不過,觀眾要有準備,為了涵蓋多一點情節,這部戲開始得有點急,有些地方要靠觀眾自行補原。不過,我們看多了穿越小說,其實難度不大。
另外,把日本的背景搬過來,放在中國說故事,會否不倫不類?我覺得沒有什麼違和感。也許,在不同的時空,人的煩惱也是大同小異。當然,中國和日本經濟起飛的年代不同,要作一些調整,小說版有一個主角,在1970年沉迷The Beatles,在日本是很正常的事,樂隊解散對他頗有衝擊;但那年代的中國未必可接觸西方潮流文化,故此,中國版把主角設定在1993年,成為了Michael Jackson的粉絲,而他面對的衝擊,就變成那段性侵事件。這招偷龍轉鳳,叫人拍案叫絕!
在中國版,3個少年中有一個變了女的,由迪麗熱巴飾演。我暗地裏擔心,篇幅已不夠用了,千萬不要弄一段感情戲出來,還好沒什麼多餘的改動,令人安心。最後,不要對成龍演的雜貨店老闆有偏見,他演笨笨的老人家,手腳不太靈便那種,其實頗入戲。當然,這本書完全體現出文字的魅力,用電影來呈現是有難度的。能做到這個程度也應該收貨了。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避寒追日 到袋鼠國去 |
上一篇: | 陳榮峻自揭 做30年綠葉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