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9日
做中國領導人真累,習大大連國人出恭去廁所都要管,但一聲令下用傾國之力是沒有做不成的事,而事實上這幾年在內地所見,廁所設備真的大大進步,只要沿高速公路的休息區一看便知,但主要都是蹲廁,不是座廁,這和大陸人如廁習慣有關,甚至有一些內地人在五星級酒店一樣要蹲着才能方便,所以折衷過渡的辦法是有些食肆設有一半蹲廁、一半座廁,適應市場要求,較為貼地。
回想兒時在鄉間如廁多在夜香桶,或拿了草紙便跑到魚塘旁的簡陋茅廁方便,只要咚咚一聲,便見群魚來爭食,從來沒有想過什麼衞生問題,故那時候的家魚一定有蟲,如吃了魚生或煮不熟的魚,一樣很大機會生蟲,記得杜蟲吃的是一種「花塔餅」,但真的可把肚內的蛔蟲杜去,當年的日子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古代廁文化
古時如廁方便又叫「出恭」,這是一個較文雅的稱號,並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出恭一詞從元代起,科場考試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考生入廁須先領此牌,憑牌進出廁所和考場,就算內急之時都要作恭敬如儀狀,故如廁稱領「出恭牌」,現在看來是一件頗為滑稽的事。說來奇怪,中國吃的文化很發達,但排泄文化很落後。最豪華的可算是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廁所,有十多個艷麗婢女準備好,甲煎粉、沉香汁、新衣服在門口迎候,即是說如廁可以連衣服都換掉,故如廁又可稱為更衣。就算在皇宮,一樣是用所謂的「旱廁」,如何解決異味?最講究如乾隆皇帝的馬桶下鋪墊一層厚厚的檀香灰,穢物一入則用香灰包裹,使異味不散出。更進一步是用一種叫「官房」的恭桶,周邊襯上軟墊,口上有蓋,桶裏更裝上錫質,以防滲漏,「官房」內放有乾松香細未,使香氣瀰漫。慈禧太后的如意桶更注上水銀和檀香,糞落水銀中更加無色無臭,這算是最高級的馬桶設施了。
野史一則,話說北洋大臣李鴻章出訪歐洲時差點用抽水馬桶的水洗面,成為外交笑話,但沒辦法,當時大多中國人都是習慣用「旱廁」的,所以未見過這樣設備,不足為奇。另一則是,本來文人的書齋都是文雅端莊的,但是近代書法家兼印人鄧散木標奇立異,一度以「糞翁」署名所居為廁間樓,朋友訪之謂登坑,又自稱逐臭之夫,誠妙人也。近年中國人出遊日本,體驗了東洋如廁的文化和進步,搞到連廁所板都買斷市,亦是另一不可思議的妙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繞樑三日 劇院級主動式喇叭 |
上一篇: | 下欄內臟變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