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
如果說《畢業生》的忘年戀是少年的迷失;在《以青春的名義》中,迷失的則是中年人,少年反而來得老練。
在1967年上映的《畢業生》固然是經典,不過它的成功在於簡單劇情的強烈衝擊;事隔50年,今時今日的青春,需要用豐富百倍劇情來承載,才反映得了現今社會的複雜結構。
雖然兩段都是忘年戀,但角色的主導性恰好相反。當年的Mrs. Robinson主動玩火,全程扮演控制大局的角色;今日劉嘉玲演的中學老師身陷中年危機,丈夫的出軌令她失去方向,在失控的生命軌道上,碰巧遇上小男生,糊裏糊塗的受他擺布。她就像一個迷了路的人,在萬分焦急之際,隨便拉一個路人來領路,殊不知對方一樣沒搞懂方向。
相反地,當年的Dustin Hoffman演入世未深的男生,一派羊在虎口的模樣,無法抗拒美艷姨姨的擺弄。也許,這是大家的前設共識,老是認為成年人有經歷,思想自然複雜,就可以控制(甚至玩弄)年輕人。在50年前的電影設定,世界可能是單純的,這種設計容易被接受。
然而,《以》片的中學男生,卻不是一般中產家庭的出品,他生於中港忘年婚姻的社會問題之中,年輕媽媽成功來港定居之後,就拋夫出走;男生由老父(董瑋飾)養大,他反過來要照顧老爸的感情缺憾,這樣長大的男生,可以用什麼態度來看待愛情呢?甚至說,他眼中的男女關係是怎樣的角力呢?
吳肇軒演這個男生,一開始就擺出一副技巧純熟的態度,與同班女生們的互動,完全是得心應手;於是,他的注意力便轉移至代課老師劉嘉玲身上。這一來,在技術層面上,當老師的其實在溫室長大,反而是進退失據的一方,根本沒有經驗在這角力中取得控制權。
片名刪掉「愛你」兩字
連男生的小女友也看得出他們的忘年戀,正面提出質疑,其實,難道男生就不知道這段關係的不可能?不過,觀眾多半會忽略一點,男生是在不可能的愛情中長大的,我們看「神鵰俠侶16年」是幾十頁小說的事,他卻是在老父的日夕癡戀中長大的,所謂「不可能的愛情」,對他來說可能另有一種魅力。
相信會有人認為這對男女主角之間的不是真愛情,小男生只是用老練世故來掩飾戀母情結,我覺得這未必是重點。導演譚惠貞說:「當年故事命名是《以青春的名義愛你》,但現在我想是否『愛你』,其實需要留待觀眾自己決定,所以將名字改為《以青春的名義》,把空間留給觀眾。」
我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當「青春」的不悔配合「老練」的攻略,根本就是無堅不摧,是否愛,已經成為了次要!
這部戲,劉嘉玲演得好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也是意料之中;吳肇軒的表現更是令人驚喜!譚惠貞和吳肇軒這兩個名字,絕對值得注意!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韓國神級電影 車太鉉破地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