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政府於11月29日宣布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可持續發展制訂藍圖,亦成立「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試點計劃工作小組」。
督導委員會將全面檢視目前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規劃,並制訂服務模式,透過地區醫社合作,為社區提供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強化醫社不同界別之間的聯繫,以及加強地區層面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
與此同時,鼓勵市民採取措施預防疾病,提高他們的自顧和家居照顧能力,從而減低住院的需求。其運作形式則會由政府出資,目的是透過公私營合作,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能力,以及支援長期病患者。
採取三級措施
筆者於2004至2006年在醫院管理局,曾與同事建議成立「整合基層醫域」(District-based Integrated System of Primary and Total Community Healthcare, DISPATCH)。隨着時代發展的變更,筆者已把當時的建議作前瞻性的更新,現將優化的計劃分享予大家參考。
在香港這個現代化社會,有質素的可持續發展醫療服務所面對的挑戰:
.大量的老年化人口;
.生活方式和精神壓力;
.公營醫療入不敷支;
.缺乏社會資本投入;
.分散的醫護服務和資源分配。
「地區康健中心」系統的特色:
.社區健康服務網絡的樞紐(Service Hub)建基於不同服務單位與「醫健通」(ehealth)電子平台。
.健康的標誌(Health Icon):由以醫院為基礎的疾病模式轉向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模式」(Wellness Model)。
.「全方位」參與:跨專業、部門、界別,公私營合作統籌。醫管局的外展隊與衞生署、康文署、社署等以及社福服務各團隊進行溝通聯繫,協調合作。
.以「一條龍」服務:推廣、預防、治療和康復,用「生命歷程」的健康推廣(Life Course Health Promotion),降低疾病負擔。
.「健康城市」(Healthy City)聯絡站:為社區健康動員提供動力,通過自我照顧和合作照顧,志願者和看護者支援促進社區參與。
三級「治未病」:
.一級措施:預防及減低風險,如接種疫苗、減低摔跤風險、支援高危吸毒者等。
.二級措施:減低併發症發病率,例如處理「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
.三級措施:減少功能性障礙(從個人化至協調康復護理)。
此一系列措施,正如中醫「治未病」中所謂「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
四類綜合服務:
.中醫服務:體質為本的治未病方案,針對亞健康、易患病人群、慢性病患者,開展中醫健康及調養指導,以及針對優勢病種的服務,以痛症、肥胖和睡眠等證候為切入點,處理「三高」、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及抑鬱等。
.家庭醫療專科診所:可順利將醫院專科門診病人轉移至普通科門診,作「一站式」整體服務。
.護士診所:可早期跟進,持續監測病人健康狀態,加強疾病應對能力和治療依從性。
.社區結合康復支援轉介中心:病人及其照顧者通過專職醫療人員的技能實踐和知識轉移,可應用在自我照顧、家庭護理及生活適應上。同時,支援護工和志願者並成為交叉轉介的平台。
加強社會資本
五類成果指標:
.採用健康生活方式:戒毒、戒煙、戒酒、運動處方、健康飲食等。
.發現疾病於早期:如糖尿病、乙型肝炎、癌症、高血壓、心腦血管栓塞、睡眠窒息症、更年期綜合症、情緒問題、骨質疏鬆和認知障礙等。
.健康指數之改進:如BMI(身高體重指數)、腰圍、血糖、血脂等。
.減少對醫院的依賴:急症室使用「人次」、病床使用「人日」等。
.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益分析(CBA)和成本效用分析(CUA)。
最終目的:
.以地區為基礎,不同健康服務提供者有效地相互聯絡與合作。
.在推廣、預防、治療和康復服務間找到適當的平衡。
.社區參與和個人對健康的掌握。
.在老齡化社會提供有效率和負責任的醫療服務。
.加強社會資本:社區共融,睦鄰互助。
現在,醫管局建構的「醫健通」已在西醫服務推行,第二階段已計劃加入中醫服務,因此護士和康復服務及社區轉介亦可按需求加進去,那麼這個中心既可以是提供服務的地方,並且可以使用互聯網及電話建構成高成本效益的「一條龍全方位的治未病樞紐」,不但是24小時服務中心,亦可提供豐富的資訊,賦權每位市民自我掌握「自選自治」的能力。
撰文 : 黃譚智媛教授_前醫院管理局總裁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