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2月27日

卡夫卡 圈來圈去

看圖讀字 追溯故事由來

期刊將文字、圖像及印刷技術結合,並引進美學概念、觀賞模式和發布網絡,完美示範如何把多個範疇共冶一爐,讓它們互擦火花。期刊不僅是藝術實驗和展示的場域,更直接影響創作的變革和演繹。在亞洲,印刷媒體將藝術的爭辯、論述、研究、及視覺元素傳遞至更廣大的讀者網絡。「現代主義始於雜誌的普及」──拿這句諺語來描述這個地區的脈絡正是最好不過。

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和香港大學合辦的《故事由來:藝術家、作家及期刊在亞洲》研討會,將探討在二十世紀出版的期刊,如何推動亞洲區內關於藝術及新銳視覺媒介的討論。研討會將於明年1月11至13日假香港大學舉行,歡迎公眾參加。亞洲藝術文獻庫亦同時於今年12月開始,舉行一系列的講座、展覽和討論環節,為研討會揭開序幕。

後文革時期藝術

是次研討會將探討包括期刊如何建構跨類型的創作實踐、新的術語系譜及美學命題、文字及視覺宣言、另類的群眾及藝術社群。而專題講座則由來自世界的專業人士及學者主持,分別有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館長以及Afterall期刊聯合創辦人Charles Esche;大英圖書館土耳其及突厥藏品策展人Michael Erdman則將聯同巴基斯坦拉合爾經濟學院傳媒學系的教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人一起討論有關戰爭與另類現代性;台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藝術史學系教授蔣伯欣,亦將與韓國國立藝術大學藝術理論系教授,以及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翁子健,探討美學與國際主義的主題。

作為揭幕活動的三個展覽(展期至2018年2月24日,亞洲藝術文獻庫圖書館),則將於同日在文獻庫開幕。展覽探討亞洲出版的藝術期刊如何推動批判、歷史研究、旅行書寫及小說創作的平台。展覽由文獻庫團隊策劃,包括文獻庫研究員翁子健策動之《栗憲庭的藝術期刊工作(1978-2001年)》、由駐新德里藝術家Karthik K.G.與文獻庫研究員Sneha Ragavan合作的《軸線上的某處》,以及由館藏統籌黎原主導的《對話的把戲》,委約藝術家區秀詒創作作品。

其中《栗憲庭的藝術期刊工作(1978-2001年)》展覽,旨在介紹栗憲庭逾20年的期刊工作,並聚焦於他曾以編輯和作者身份參與過的期刊,包括《美術》、《中國美術報》及《新潮》。栗憲庭於1978年獲聘為《美術》雜誌的編輯。作為《美術》最年輕的一位編輯,栗憲庭致力於發掘及報道那些最能反映後文革時期藝術之深刻變化的主題,例如對作為文藝觀念的現實主義的重新考慮、抽象藝術的重現,及在文革結束後最早出現的一批由藝術家自發組織的非官方展覽,例如《新春畫展》、《星星美展》及《十二人畫展》等。

探討「游移」概念

栗憲庭曾在《新潮》中負責一個名為「檔案館」的欄目,通過訪談及文獻收集,重新考掘那些在七十年代末就出現的具有前瞻性的展覽。這次翁子健與駐北京的藝術家郭鴻蔚聯手策劃的展覽,編有全新註解和翻譯的文獻材料,從而探索如何將期刊用作批判性討論和研究歷史的工具。

另一展覽《軸線上的某處》集合了現成物、圖片及文本,展覽先由文字開始探討4個關於「游移」的概念,包括「一直向前」、「反覆強行」、「向內移動」及「迂迴漫步」。這4個概念各自透過抽象的線條表達,並與四種相應的物件和文章一同展示,從中探索流動的人、物和思想如何構成創意與智慧的環境。上述的意念衍生自文獻庫即將出版的第三部卷宗系列,內容涉獵一段段外遊及心靈的旅程、遊走於熟悉及陌生的界線、跨越公共及私人領域。

撰文:卡夫卡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