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27日

黃獎 藝文評論

檔案消失了 記憶在舞台

由「一條褲劇團」演出的《1967》,以口述歷史的形式,重現當年的騷亂歷史。現在回看這一年,可以說「這是最壞的時間,也是最好的開始」,在這一年之後,港英政府大搞社會福利,香港的免費教育和公屋也是這年後才開始,連無綫電視也是在這年11月開台的。不過,當年身處騷亂之中的一代,也真的飽歷劫難。

劇團不用戲劇模式去推動劇情,選擇了紀錄劇場的模式去回憶歷史。7位演員穿着差不多的服飾,純粹用肢體動作表情語調去演繹60多個不同的人物,看他們循環出場自報身份,然後瞬間變身老人、青年甚至是中學生,單是這個身份轉換已令這個舞台充滿能量。他們扮演的大部分都是我們不認識的、當年的市民,但也有熟悉的名字,例如程翔、羅孚、馬時亨、葉潔馨;甚至有歷史人物毛澤東、周恩來、麥理浩、姬達等,令這些歷史面貌更有真實感,也看得出他們在演出前做了很多準備工夫。

《1967》帶領觀眾由當年5月的新蒲崗工廠勞資糾紛開始,看到事件的初期,普通市民都同情受壓迫的勞動階層,但事件逐步演變,民生受到影響,普羅大眾的觀點又開始不同。

交代事情始末

這段期間,騷亂者被指為「左仔」,警方被稱「黃皮狗」,互相指罵,由角色的對立演變成憎恨。騷亂者有人用自己的方法愛國,希望香港不用再受英國人統治,回到中國政府;不過,也有相當人數只是追隨者,自己都不太清楚自己有什麼訴求。

其中有一段,在警局內,女演員用普通話戰戰兢兢地說:「我想打一通電話,可以嗎?我只是公司迫我出來遊行的⋯⋯」警察有什麼回應?演警察的有這樣的獨白:「我們雖然立場不同,但一樣都是受上級命令,大家都是流落香港,被迫相遇吧了。」於是,警察就私下幫她安排電話。

早前看《消失的檔案》,對這場騷亂的始末有些許認識,「遍地菠蘿」、「林彬之死」、「緊急法」、「直升機空降北角」等事件,也知道一點。看《1967》,也有「遍地菠蘿」的場面,警員在沒有裝備之下處理炸彈,禍福難料,他當時的心情,很有感染力!

到「林彬事件」的一段,反而是《消失的檔案》的現場照片和當年目擊者訪問,更有震撼力。不過,《1967》有一個當年的市民說:「我當時思想極左,林彬死後,我問身邊的人,只死一個林彬就夠了嗎?查良鏞、簡悅強、岑才生3個沒事嗎?」可以看得到,在當時的政治氣氛影響下,有不少人失去了理智,被別人的熱血沖昏頭腦。

由1967年的歷史背景來看,政府與民眾的對立似乎是必然的,雙方陣營均為建立美好香港而抗爭,只是大家對美好有不同的定義吧了。50年過去了,這段歷史並不因為時間而消逝,很感謝有這個紀錄劇場,把事情的始末留下印記,這個城市經歷過的,希望對後來者有所啟發。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