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好久沒看到那麼激動的場面了。
崇禎皇帝怒吼:「該死!要死!開刀!」袁崇煥罪名不是「莫須有」,是「叛逆」。
明朝末年守衞遼東防線的抗後金(清)名將袁崇煥,原籍廣東東莞,一生頗具爭議性。有人稱他民族英雄,有人罵他漢奸逆賊,到底是烈士還是國賊,且留待歷史查證。
以戲論戲,《袁崇煥》塑造一種感人肺腑英雄氣概,以及暴露君臣間政治矛盾,有話要說。它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州名伶羅家寶首本,秦中英、李而已、唐峰合編,多年前梁漢威、龍貫天先後修訂成香港版,不常演,這次力恆劇團重演,龍貫天擔綱主人公袁崇煥。
明末後金入寇,崇禎(黎耀威飾)國危思良將,起用袁崇煥。袁夫人(南鳳飾)以伴君如伴虎,勸阻夫婿無效,袁崇煥高調出山,誇口5年內可全收遼東失地。崇禎表示倚重,讓他督師,賜尚方寶劍,有先斬後奏之權。
下場死因
袁崇煥將在外,發現都督毛文龍(陳鴻進飾)通敵扣餉,於是繳回毛的尚方劍(毛亦有御劍),打算押返京都,候王定奪。當聽到同僚指出毛乃皇帝愛將,「將他正法,雖是大快人心,唯恐怕是明公不幸」,袁馬上將毛文龍營前正法。演到這裏,袁崇煥擅權行事埋下禍根,下場基本可以猜到了。
崇禎聽聞耳目被殺,再誤信敵方反間計,即召回袁督師。袁崇煥以「安危何足懼,臣道不能虧」,遂接旨孤身進城面聖。入獄後受命代王修書,號令軍隊順從,已確信若修書成功,一定更犯皇帝忌,但他無懼踏上不歸路。港版「修書」生旦戲改編過,原創旨意則沒變,龍貫天演得意氣激昂,南鳳唱做情慘悽楚,深深感染觀眾情緒。
臣道是什麼?維護領導權威,獻言獻策,揚其善,諱其惡,直言往往是以生命換取千秋。歷史故事聽得多,唐朝諫議大夫魏徵死後墓碑被王令砸毀,明代海瑞準備好棺木,才去勸諫君王。管你同意不同意,這就是古代所謂臣道。
尾場的崇禎只等崇煥一句認錯,好作下台階。袁崇煥仍高傲不就範:「我死何足惜,不過大明江山,難於收拾矣。」他乾女兒(陳嘉鳴飾)剛烈耿直,指住皇帝大罵:「若然冤殺督師,遼東20萬將士要你坐不穩江山。」兩人不把皇帝放在眼內,氣沛聲縱,語態昂然,氣氛肅穆,台下看得鴉雀無聲。黎耀威一副怒氣,若能演出君威被犯,火上加油的心術層次,則君臣對立面會更尖銳。
臣子死因明顯,到底君是至尊,臣是犬馬。戲裏的袁崇煥被斬,歷史記載他被判處凌遲,死於1630年,之後李自成入京,清兵入關,明亡於1644年。
《袁崇煥》悲劇,雖云舞台戲曲,觀眾看得心情還是挺沉重的。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文藝活動預告 |
上一篇: | 英國電影人 拍出在港外傭悲歡離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