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執拾行李往米蘭的時候,我隨手拿了一本朋友所送的書In Other Words。候機時打開一看,才發現這本書雙語對照:左面是意大利語,右面是英語。
作者Jhumpa Lahiri是印度裔的美國作家,處女作Interpreter of Maladies已經獲得2000年普立茲小說獎,成為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我曾經嘗試讀她另一部得獎作品The Lowland,可惜實在不愛看小說,翻了不夠五頁便放棄。這次她用意大利語寫In Other Words,請來《紐約客》編輯Ann Goldstein把文章翻譯成英語。為什麼她用英語寫作屢屢獲獎,還要假手於人?有些作家一舉成名,就開始抑鬱,要不斷尋求挑戰;我以為她也跌入了死胡同。
但她果然是出色的作家,自傳之中加插上兩個短篇故事,令人每讀完一段章節,愈發現她軟弱和剛強的一面。她解釋求學時愛上了意大利語,起初只懂得簡單字句,到文學節推廣她的暢銷書,仍需要翻譯員在場。她2012年舉家搬到羅馬,放棄用英語讀寫,堅持以意大利語創作。像是重新學用左手寫字,雖然要努力鍛煉,一旦習慣起來,雙手便都靈活自如。這就是她不想依賴英語的原因。
在其中一章The Wall,她說學語文總會遇到一道別人加諸的牆,因為她的外貌是印度人,但說地道美語,令人嘖嘖稱奇;回到父母親的家鄉加爾各答,親戚又驚嘆她在美國長大,竟會說孟加拉語;到了羅馬,當地人更不認為她能精通意大利語,她卻不斷鞭策自己。現在一般人的表達方式只求會意,不單常用英語文法一塌糊塗,還厚着臉地自恃「母語程度更糟糕」。Lahiri的決心屬於世間罕有,難怪成為文學獎得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只有自保 |
上一篇: | 遇上一個明白自己的人是最大的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