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我曾經寫過,父母從不注重考試名次,尤其是父親,對我的學業成績不聞不問。幾年前我問他,假如十來歲的年輕人考不上大學怎辦,他認真地說:「去當學徒,到歐洲學做小提琴吧!」所以這次我專程從米蘭到小提琴的發源地——克落蒙納(Cremona),看看傳奇小提琴製造師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的故鄉,正好今年也是當地著名作曲家及製琴家蒙台威爾第誕生450年紀念。
在火車站賣票的先生高興地對我說,他前一天剛到過克落蒙納聽音樂表演。「你一定要到Giovanni Arvedi音樂廳!單是欣賞它弧形的建築設計,已經像置身於弦樂器裏面。」他接着做了一個拉小提琴的手勢,哼起樂曲。不過克落蒙納比我想像中寧靜,中午到達的時候,店舖已開始了悠長的午膳時間,直至下午3時半才繼續營業,我只能隔着玻璃窺探一家製琴工作室。這位製琴師Katharina Abbuhl,將自己2016年到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參展的名牌掛在定價8000歐羅的小提琴旁邊。這琴應該算是很便宜了。
到了「小提琴博物館」(Museo del Violino),我以為製琴大師斯特拉迪瓦里、阿馬蒂(Amati)、瓜奈里(Guarneri)的珍品製作會倍加保護,想不到在The Treasure Trove展覽廳裏價值連城的陳列品,除了不能用鎂光燈外,可以隨意拍攝。而且每件弦樂器都編上QR圖碼,只要用手機掃描一下,便能進入網站去聽不同弦樂器的獨特音色;利用場中的觸控熒幕,亦能夠拆解提琴大大小小每個部分……
旁述教材趨向電子化,可是五百年的傳統還留有一種驕傲,例如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Cremonese,只有這個名字和製造年份。因為懂得音樂藝術的話,自然會知道。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