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3日

黃獎 藝文評論

孔子77年

從1940到2017年,孔子也有不同演繹!

在1940年,費穆導演的電影《孔夫子》於上海公映,翌年也曾在香港上畫,後來不知下落,經過大半個世紀之後,有匿名人士將該影片的硝酸底片捐給香港電影資料館,隨後資料館將底片送往意大利做精心修復,終於在2009年重現,當時是香港文化界的大事。

沒多久之後,周潤發主演的《孔子:決戰春秋》上畫,又掀起無數話題。去年,中英劇團推出《孔子63》舞台劇,以孔子63歲為切入點,解構孔子的經歷和思想。3次的演繹,都力求使孔子「人化」, 放棄傳統「至聖先師」的光環;不過,在相同之中又有本質上的分別,頗值得咀嚼欣賞。

黑白版的孔子傾向悲壯,電影在日本侵華的時代拍成,可能受當時的社會氛圍影響,劇情聚焦在孔子面對大時代的無力感。正如費穆導演自己所言,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卻做了時代的政治犧牲者。」鏡頭下的孔子是悲情的,生不逢時,令人同情他的失敗。另外,以勇武見稱的子路,在戲中反而更為討好,也許,在1940年,大家都渴望有一個這樣的英雄人物,站起來捍衞公義!

70年之後,周潤發的孔子除了色彩和電腦效果之外,多了一份運籌帷幄的氣度,電影也加了一個副題「決戰春秋」,一段「夾谷會盟」,他搖身一變,成為了孫子諸葛亮之類的人物,這個處理,無疑是增加了可觀性。再下來的「子見南子」、「陳蔡之圍」的重頭戲,一樣有板有眼,不過,重點在於鋪陳故事,關於孔子的信念,卻着墨不多,比黑白版多了一點血肉,卻欠了那份靈魂。

73歲的孔子

去年,看過中英劇團演出的《孔子63》舞台劇,才開了眼界,發現情節的虛實交錯,有這樣的境界。導演麥秋老師把時空集中在孔子63歲,那年,他帶着一班弟子,被困於陳蔡之間,進退不得,亦缺乏糧食。除了演繹孔子面臨絕境時的堅持信念,也多了幾場向內心質疑,再重新自我肯定的處理,他思想上穿越時空,向死去的母親顏征在、昔日的恩師老子問道。通過這樣的溝通,大家便可以理解孔子在不同的年齡,究竟有什麼想法,他也經過自我懷疑、思考,然後才貫徹自己的主張,而不是一味的超然物外。

今年10月中,中英劇團將故事再作修訂,編寫成《孔子.回首63》,加一場73歲孔子的故事,由本劇導演麥秋老師親身演繹,配合原來的張可堅老師的63歲版本,再進一步去展現孔子在10年後的改變。73歲的孔子,生命即將走向盡頭,與昔日門生一起,追憶起10年前遭遇「陳蔡之圍」這段意義深遠的往事。兩個時期的孔子,相隔10年的光陰,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