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4日
在1981年創辦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幼稚園,於當時新落成的啟業邨開校。初期為上、下午班,後來隨社會變遷及因應社區需求,於2006年開設全日班。辦學團體秉承「透過學校傳道」精神及以人為本的信念,致力培育小朋友。
近年基華銳意創新教學方法,針對學生情況作出相應變革,如推行綜合高效識字法,以及戲劇教學等,以切合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正因為推行創新教學法的成果顯著,令該校成為前喇沙書院副校長推舉的「隱世A級幼稚園」之一。
「如果你問我學校的特色,就是愉快學習。」黎校長續道:「學校有時邀請嘉賓來做講座,那些消防員、交通安全專員,甚至是講故事的姐姐,都對我說:『校長,你們的小朋友真係好開心,開心指數好高。』我們希望同學來到學校是愉快的,在這種心情下,他們才能真正享受學習、喜歡學習。」
基華幼稚園周邊較多天主教或基督教小學,同學畢業後也多升讀這些學校。「我們發現這些小學普遍課程都較艱深,功課量亦比較多,小朋友一升上小一,面對大量生字的課程內容,便出現很大困難。」對此黎校長決心為小朋友打好根基,幫助他們在日後的小學生涯做好銜接工作。
興趣引發求知慾
「我們與香港大學中文研究中心合作,一起摸索,推行一個名為『幼兒綜合高效識字法』的教學計劃。以自主學習為本,提高小朋友在語文方面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他們識字的能力。」黎校長說,這項計劃為期3年,由學生進校那年直至畢業為止。「小朋友畢業之時,普遍已學懂約700個中文字,甚至我們有些同學更多達1300字。」負責計劃的謝錫金教授及其團隊一向針對中、小學階段研究語文學習,而在幼兒階段則是首次。難怪校長笑稱:「我們算是先鋒。」推行計劃前,團隊更來到學校與老師開會討論,指導老師實行上的細節。
計劃主題包括「環境中的文字」,「我們引導同學去認識生活上遇到的文字,例如糖果紙上的字、包裝盒上的字等,以講和聽為重點。」黎校長強調:「這個教學法的目的是,讓小朋友懂得說的同時亦懂得辨認字彙。」
計劃的另一主題則為「心理詞彙」,即心裏已經擁有,會說的字。然而心裏已經懂得說出來的字,小朋友卻不一定認識。「譬如小朋友懂得說自己喜歡吃士多啤梨,但他們未必認得『士多啤梨』這四個字。」
故此在這個主題上,研究團隊和學校統計出幼兒階段普遍已經能說,或有興趣的字詞,預先製成字卡。「當小朋友說喜歡朱古力,我們便拿出朱古力的字卡,上面有圖片和字;喜歡哪個動物,我們就拿出哪個動物的字卡,這樣小朋友便覺得很有趣。」黎校長補充:「這些都是他們喜歡的事物,所以也就能引起他們的動力,自發去辨認,並且進一步去學寫,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曾經有家長很驚訝孩子竟學懂寫「龜苓膏」,「其實小朋友不會去考慮某一個字很難寫,很複雜,只是因為這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他便會去學。他們不會因為龜苓膏很難寫,就改成喜歡布丁。」因為是由興趣延伸的學習,故小朋友都能夠享受到箇中趣味,亦會產生對知識的渴求,達致真正的愉快學習。
不少學校均愛以戲劇作為教學方式,讓同學在演繹的過程中建立自信,以及語言、肢體的技巧,基華的戲劇教學則有點不同。「我自己有玩開形體戲劇,以前上過詹瑞文的課堂,來到學校後,也偷了點師,將他那套理念拿來用。」校長推行的戲劇重點就是開心。「只要台上的人是開心,有energy,整個表演就好看。」
初來學校,黎校長見到學生花了很長時間逐個舞步練習,她對此於心不忍,也認為有違戲劇的原意,便決心改變。現在基華的同學上台表演,是由學生自己發揮,沒有老師的設計,沒有整年的排練時間。「只顧舞步的整齊、對錯,他們不會享受,也不會感到開心。其實小朋友穿上道具服,加上舞台布置,然後任他們開心地表演就已足夠。」黎校長強調,惟有如此,小朋友才能通過表演,獲得自豪感,建立信心。
基華幼稚園設有K1至K3班別,分別提供上、下午班及全日班,每年新生人數約50名。學校位處觀塘啟業邨,本着服務區內兒童的宗旨,故在招生方面會優先考慮居住於本區的孩子。面試方面,學校只設小組面試,所有申請者均會獲得面試安排。面試時,小朋友由家長陪同,在課室內玩玩具,老師則從旁觀察。
講故事看專注度
學校較看重小朋友在聆聽及理解說話的能力,以及專注力,亦會向父母了解教育小朋友的方式。「我們會有個講故事環節,由老師對小朋友講故事,看他們的專注度。」校長笑指,小朋友年紀小,大多難以專心聆聽,若有表現突出的,校方會非常歡迎。老師亦會與家長進行問答,了解平日與小朋友的相處,以及介紹學校的教育方式。
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幼稚園
學校類型:非牟利
創立年份:1981
校長:黎淑潔女士
學生性別:男女
教學語言:中文、班制:半日及全日
撰文:王嵐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