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奧巴馬陣營對小布殊總統的最大批評,是他對中東外交和歷史毫無認識:「Can't tell a Sunni from a Shiite.」我當時在波士頓工作,參加奧巴馬助選聚會的時候,經常碰到出席者面紅耳赤地討論中東局勢。他們都是金融區Back Bay的居民和上班族,也有附近長春藤大學的知識分子。這些辯論,逼我多看歷史和時事分析。那時我住在哈佛校園附近,拿着五百頁的A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來看,沒有人覺得我裝模作樣。真正懂得中東歷史的人,反而不用看這部「基礎讀本」。
冗長的歷史讀物吸引到我,全憑作者生動的文筆和他對史學的融會貫通。在2015年的香港書展,鄧永鏘爵士請來英國歷史作家Simon Sebag Montefiore為論壇嘉賓。我讀完他的著作Jerusalem,看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宗教割據,便開始查考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根源。2016年起,我參加了教會的課堂The Rise of Islam,之後修讀了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初期教會背景與保羅書信的解讀」短期課程。可惜大組當中,包括神學生和為興趣而來的教友,課程難以平衡深淺度。好像我想了解的第一世紀政治歷史和地理背景,篇幅比起新約書信修辭學還少,用中文寫中東地名和人物名稱,對我來說更為吃力,勉強把譯音抄在筆記本,回家還要做功課!
所以我又回到了起點,靠閱讀來比較宗教歷史。為什麼如此樂此不疲?可能是歷史的戲劇性,涉及不同國家的立場、時代和處境。即使略懂皮毛,也知不應人云亦云,最難得的是刺激思考,令我謙虛學習。單是中東地區的不同語言已經夠複雜了,還有誰能自稱是「專家」?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