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香港首位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女性曾燕紅(Ada),任職老師的她早於2010年就與學生定下「征珠」之約,希望身體力行教導學生訂立人生目標,專注備戰,靠毅力完成看似不太可能的目標。
Ada 5月終於站在世界之巔,引來社會各界熱烈討論,甚至捲入「見死不救」的抨擊,她對此毫不在乎。「我們每天都面對挫折,只要轉一轉思維,就能正面面對。」學習與征珠之路實在有太多共同之處……
今天是全港開學日,Ada不用回學校教書,卻可能在學校禮堂做分享,不然就是在某座山上狂奔。人們把她和珠峰捆綁,7月初訪問時卻絕少提及,提得最多是學生。回想當初決定爬珠峰,也是因為與學生的課堂承諾。都說言傳身教最重要,Ada最善於「食」住頑皮的學生。
2000年踏入教育界,其間曾兩度辭職,一次去澳洲留學,另一次去廣西做有機農業,「我是很注重目標的人,小時候家貧不能出國讀書,儲夠錢就出發;第二次辭職因大陸食品安全差,與其埋怨不如做實事,於是去廣西做義工從事有機種植。」2010年重返舊校教書,也是因為看到學生頑皮,「我在澳洲(昆士蘭大學)讀環境科學,覺得凡事須從教育做起。」
相比複雜的大人世界,學生哥最單純。「我跟他們很親密,再頑皮的也聽我話。他們遲入課室,我會罰行10轉樓梯,人人一聲不吭就去。換成我遲到,也一句不說行10轉,不會找任何藉口。」得到學生信任就事半功倍,她希望頑皮仔們懂得為人生設定目標,於是定下攀珠峰的承諾,並不時告知備戰進展。
征服珠峰就像口號,「家人和學生都不以為然,我也只想讓他們明白如何達到目標,比如告訴他們會參加毅行者,去年用47小時,今年用多少小時等。」她自小就愛訂立高難度目標。「征珠峰後來也成了我的目標,我更不是教學生去爬珠峰,而是一起經歷過程。」
獨立的Ada很得家人信任,他們甚至不覺得爬珠峰多危險。2014年初次征珠,剛到大本營就因雪崩取消;2015年地震導致雪崩令她頭部重創,家人才明白原來那麼危險。她花了半年時間康復,再用一年多準備今年的行動。「我事後問媽媽為何不阻止,她說勸你也沒用!」今年5月,她成功登上世界最高峰,學生們在Facebook設立專頁,傳媒爭相報道。
沒有玩Facebook
有報道自然有爭論,Ada此前訪問時提到遇上奄奄一息的登山客,結果引發「見死不救」的議論。「當時近百人拉着繩子走,前面六七十人,後面三十多人,在大風雪下低頭前進。我看到一個人坐在地上,好似眼金金看着我,我朝雪巴人指指她,雪巴人卻指指前方叫我繼續走。下山後我再問雪巴人,他說對方可能已死。」
她事後把所見分享,卻引來很大的爭議。Ada對批評毫不在乎,對引發討論深感快慰。「社會需要討論才能刺激思考,香港貴就貴在人們肯去講。」誤會在所難免,「我的學生很勞氣,也有朋友發短訊安慰,我對他們說真的無所謂,批評者都不認識我,只是針對那件事去說;如果認識我,知道整件事還說我的話,那才是針對。」Ada心平氣和地說。
她沒玩Facebook,只是偶爾用用手機的通訊軟件。「我比較喜歡當面講,人與人之間就應該這樣溝通。我總跟學生說,一件事是不是複雜,就看你如何處理。我下山的時有很多聲音,我覺得無所謂,他們又不是我的學生或我的朋友,唯一能令我失望或哭的只有學生,而不是跟我無關的人。」遠離社交網站,生活會寧靜得多。
讀書和攀山一樣,專注、毅力缺一不可,也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困境。「挑戰和挫折是客觀存在的,有人正面面對,有人卻很負面,我跟學生說只要轉一轉思維,就可以繼續走下去。比如一個入選大學籃球隊的舊生,對沒能躋身正選很沮喪,我說你要從別人身上學習,不一定要超越別人。他溝通能力好,將來一樣會成為出色的籃球教練。」
最大學生已30歲
她並不喜歡征服高山,而是在海拔二三千米的山上奔跑,7月剛從意大利和瑞士的超級越野賽回來,還得到第8名。「我在高海拔的地方感覺身體特別輕,很多參賽者說全身的乳酸都出來了,我卻一點也沒有。我喜歡那樣的環境,沒有網絡,周圍環境很危險,反而能徹底面對自己和大自然;環境愈惡劣,愈能訓練你的體能,以及平時的準備。」
Ada一直保持良好狀態,還經常帶着學生一起訓練。之前也有人非議他帶學生做危險運動,她感到哭笑不得,「我第一屆的學生都30歲了,一次去黃山就有5屆的學生,又比如一起練體能的是另一批學生,一起去登哈巴雪山的又是另一批學生。很多人說我怎麼帶學生去?我說學生都30歲啦!」
「我之前與學生一起踩單車去西藏,也是他們想去我跟着。人們很容易跳去下定論,你們知道我如此關心學生,怎會……我帶他們參加毅行者,也要求所有人至少練10次,多少次20公里、多少次50公里,我們背後是做了這些準備工夫的。」雖然,香港近年社會熱烘烘的,但Ada表示還是香港最好。
「很多人去完一個地方,會覺得香港很不好。我覺得如果你去做一件事,結果導致對現狀更不滿的話,那我寧願不去做!說真的,之前去澳洲和廣西的2年,都令我更加喜歡香港。學生問我希望在哪裏居住?我說一定是香港!」她喜歡寒冷的地方,香港氣候溫暖卻有高山峻嶺。
為新目標改變訓練
她暫時不打算重執教鞭,希望透過分享會影響學生,「課室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教育部分一定要在課室,現在可以去不同學校分享,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尤其喜歡之前去過的學校,特別是頭兩次征珠失敗後去的學校,告訴學生我沒有放棄,最後還成功了。」Ada躊躇滿志地說。
進入成人世界很容易迷失,Ada不斷提醒學生毋忘初心,「要栽培一個學生不容易,人每一天都面對挫折,我們要引導他們,不斷recall他們的初心,這麼多年一直見證他們的成長。」Ada沉重地說。
除了分享,她準備繼續參加高山越野跑,當然最好是高海拔的地方。「過去兼顧教書和訓練,之前的訓練為登山,我現在要更有系統、更針對性地訓練,畢竟目標不同了。」Ada找到自己的新目標,開始改變訓練的內容,新學年的同學們又有哪些目標?
曾燕紅小檔案
出生地點:福建泉州
職業:曾任中學教師(數學和生命教育)
成就:首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香港女性
學歷:昆士蘭大學環境管理碩士
撰文:吳雄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