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
以播片成功的電視台Netflix,2013年起增加自製業務,今年初,其中一部出品在加拿大引發部分學校的抵制。
片集名為13 Reasons Why,講一個17歲的女生自殺,之前自製了13段錄像,寄給一個同學,每一段錄像的內容在講述自殺的原因,當中有被欺凌、被非禮甚至被性侵、被醜化等等。因為是青少年的故事,在加拿大頗得年輕人捧場,引發教育界的關注。
亞省首府愛民頓(Edmonton)一家小學的校長給家長發電郵,說現在很多青少年收看該劇,基於該劇內容的敏感性,校方禁止學生談論該節目。這只是其中一例,事實上美加中小學教師、教育家和家長,對該劇可能會引發的自殺潮,都甚為關注。
事實上也應該關注,不過,要求家長不讓子女看、禁止談論,就是防止羊群效應、即防止青少年學主角自殺的好辦法嗎?或者順勢藉着該劇內容,可以引導青少年對自殺其行為及其人作出開放的批評,是更好的辦法。
不必害怕指出主角的做法不公平。人死了,怎說都似是對的,她所指摘的人與理由,只是片面之詞,被指控的當事人怎辯白都沒有用、沒有人相信,受不了,就要去尋死?
與其迴避,不如面對,教師、家長都來看劇,再與學生討論劇情,對主角的遭遇和處理方法、他人的態度等,作引導式的討論;少年人自殺往往會被浪漫化,追思時都是一片讚美痛惜,難保不會有人有樣學樣,正確的引導方式是指出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把問題和痛苦轉給他人,面對問題才是辦法;跟着就是檢討該些辦法,如學生有沒有申訴管道?教師、社工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夠不夠?成年人正確的開導才是辦法。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