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談體育不談金牌論,只是婦人之仁,完全堅離地城?英國政府向體育界開刀,人心惶惶,上屆英聯邦金牌舉重得主施密芙(Zoe Smith)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經費大減之後,她被迫為三餐奔波,要到咖啡廳工作……類似的奮鬥史,無數香港運動員感同身受。
「很多人認為英國在下屆奧運會有進步,甚至挑戰美國的一哥地位。」姑勿論同意與否,這是英國體育部一廂情願的說法。去年里約奧運,英國在獎牌榜大豐收,總獎牌掃走67面,體育部卻預言只要資助用得其所,2020年的目標毋須下調至50面,而是上升至81面,令人匪夷所思。羽毛球隊是重災區,就算成績大躍進,每年590萬鎊亦告不翼而飛,徹底化零。
「每日由早上8時工作到晚上6時,現在我同父母一起居住,大約每日早上6時半出發,訓練後回到家已經9時半。」資助同樣化零的舉重項目,不少運動員已經選擇放棄,惟年僅23歲的施密芙不甘就此放棄,寧願自給自足,延續夢想。「有客人認得我,問我在這兒打工,我會直接告訴他們,打工當然為了生活,不會覺得不好意思。」
打工續夢
這位英聯邦運動會58公斤級舉重金牌得主,2012倫敦奧運初試啼聲,上屆因傷缺席,豈料再圓奧運夢卻是可望而不可及。舉重冠軍當侍應,施密芙沒半點難堪,反倒是被刁鑽的客人的難倒。「有些人坐下來之後,一聲不吭,彷彿要求你必須猜到他的心裏話。」她在2015年舉起的總重量221公斤,放在里奧的話,排名已獲得第5名。
「奧運前幾個月才受傷,心情跌至谷底,但一切已經過去。」禍兮福所倚,半工半練的日子,讓施密芙重新意識到啞鈴在心中的真正重量。「大賽周期來到時,我必須改變作息時間,我知道舉重是沒有收入,但也會以舉重為先,如果目前所有困難都阻不了我,證明沒有任何障礙難倒我。」
有人快樂地生活,有人拼命地生存。英國政府閂水喉,投球(Netball)撲朔迷離成為大贏家,最新資助金額達到1690萬鎊,額外獲得300萬鎊備戰2019年主場舉行的世界盃,其他受影響不大的項目還有籃球、欖球和網球等。眾所周知,當今舉重項目是中國、北韓、土耳其和前蘇聯加盟國的天下,歐洲長期處於弱勢,其實,資助可以不同金牌掛鈎嗎?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