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3月10日

葉輝 生命通識

竹園村碾布石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1996年出版的《市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及工藝》展覽圖錄當中,可看到一幅十九世紀的水粉畫,在此畫中的工匠腳踏「元寶石」,手扶木棍以借力平衡,石下有一圓木作滾軸,布疋從中經過,驟看似是以大石重量來壓磨經浸染的布疋,故名「碾布石」。

竹園古村建於約六百年前,從前乃廣闊竹林,竹園古村由此而得名;及至日治時期,日軍恐游擊隊匿藏於竹林深藏,遂將竹林摧毀;1978年清拆此村以前,村內有四條街巷,共183間房屋,住有157戶,居民達到643人,而村內建有一座天后廟。

話說2002年1月,歷史博物館民俗組接到熱心市民來電,說在黃大仙地鐵站附近發現一塊「元寶石」,棄置路邊,歷史博物館幾經搜尋,遂於竹園村尋獲此塊石頭——碾布為染布過程的工序之一,而「碾布石」以麻石打成,利用石塊未經打磨的表面及重量,將已浸染的布疋表層磨壓得幼滑明亮,令布質更為堅韌、輕薄及透氣。

如何操作如此偌大的「碾布石」呢?據物主譚氏所述,「碾布石」並非一人所操作,在廣隆安操作此石需三名工人,分別負責踏石、協助推石及抽動布疋,故碾布實為人力密集的半手工業——「碾布石」伸出的兩臂為工匠踏腳之處,左右搖踏以磨壓布疋;工匠在左右搖踏以外,更以「之」字的步式,向前移動以壓磨布疋,那就需要扶手木棍以保持平衡。

由於移動石塊非常耗費氣力,故需另一名工人從旁協助;無論是踏石工匠或協助推石工人,俱會借力就力,並非光靠蠻力;據物主譚氏憶述,大的那塊「碾布石」多用來碾壓絲布,而小的那塊則用來碾封口較窄的「大成藍」。

據物主譚氏講解,位於竹園村內的廣隆安,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已在村內經營染布疋生意,源頭可追溯於廣州廠房,兩廠俱由雷氏投資;而譚氏的祖籍為廣東天河,譚父13歲到廣州拜師學裁縫,後在雷氏漂染廠打工,甚得賞識,上世紀三十年代受雷氏所託,打理香港分店廣隆安,布源則來自雷氏投資的華藝織布廠。

據說全盛時期竹園及黃大仙區內大大小小的染廠多達十數家,及至日佔時期,為逃避戰火,廣隆安就停業了,譚氏亦舉家遷回內地,廣隆安廠房則改為養豬種菜的農地;戰後譚氏返回竹園村重建廣隆安,但由於華藝已結業,譚氏就投資開設永源絲織廠,包辦織布、染布、碾布、批發及零售工序,而照片中的「碾布石」旁,也就展現當年永源絲織廠的膠袋了。譚氏所經營的織布及染布廠甚具規模,遂成為繼黃大仙祠之後,第二個鋪設電燈及電話的用戶;織布工場樓高兩層,內設賬房以及工人宿舍;染布廠建有多個深約一米的染布池,及以荔枝木製成的曬布棚,而專程訂購自廣州的「碾布石」也有七八台,分別擺放在碾布房及曬布空地。

染布業耗水量很大,而廣隆安所需水源,來自區內的兩口水井,一口為村內的食用井,特別「好水」,另一口則為自挖。故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全港大鬧水荒之時,染布廠的運作亦完全不受影響。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