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地球上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當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用了evolution這個字。這個字介紹到中國,用了「進化」這個翻譯,本來是日語,可惜錯譯了,後來嚴復自創「天演」,「演」這個字就妥當些。
「進化」這個詞含有價值判斷,說的是「優勝劣敗」,由此而推演出「弱肉強食」的法則。但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概念,沒有「強者必勝」的想法,一切都取決於純粹的機率與巧合 無關突變基因的個體意願。若說「進化」,這個詞太單向了,反而「演化」的「演」,就中立得多,因為它不只是「進化」,也兼容「退化」。許多時,「進」與「退」是同時並行。
漢語中「進」與「退」是代表相反意義的兩個字,因此若使用進化,則在邏輯上不易將「退化」定義為進化的一種類型。至於「演化」,辭典的定義是指生物物種為了因應時空的嬗變。科學界多認為生物的演化是隨機的,並沒有進步或退步之分。現時的生物學家認為演化是沒有方向的過程,更沒有任何預先計劃的目標。雖然有些物種的演化過程具有逐漸複雜化的現象,但依然有其他物種保持在較簡單的狀態,例如細菌。一切皆取決於天擇的機制。
演化之路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較細緻的說法,是佛學所說的「緣起」。「緣起」指「依緣而起」,「緣」是條件,「起」是「發生」,「依」是憑藉。「緣起」就是藉着種種條件而產生之意。依佛經說法,「緣起」可表述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以馬的演化為例,若說「馬的腳趾從四趾退化成單趾,腳趾也進化得愈來愈粗,使得馬演化成愈來愈適合快速奔跑的生物」,這句話便同時使用了「退化」、「進化」及「演化」三個詞彙,說的都是馬的腳趾變化的單一事件。
當然,現今除了馬迷,真正關心馬的人恐怕也不會多,最關心的畢竟還是自己,即人類本身的演化。如果說人不是由上帝創造,而是由猿猴演化而來,那麼從遠古開始,人與猿猴的差異變化,既有退化,也有進化。退化是指人的身體,隨着古人學會使用工具,人的身體機能就一直處於退化過程中,其靈活性遠不及猿猴。但另一方面,人的大腦在不斷進化,到了今日,人已發明了電腦,有了人工智能,大腦可以退休了。
總之,隨着科技的進步,帶給大家很大的方便,「方便出下流」,不僅是道德上的下流,更會是在演化路上向下發展,一切都依賴機器。不用學曉計算,因為有計算機;不用學懂其他語言,因為有翻譯機;不用開汽車,駕飛機,因為全是無人駕駛;不用外科醫生,因為會由機械人操刀。在未來的歲月,可以預見,人類肯定會演化成一個什麼都不會做、只懂按鈕的低能物種。
高能人的黃金年代是十五、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出了像達芬奇那樣的十多項全能。今日世界的高能人則成稀有品種。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齊入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