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今天,小智媽媽憂心忡忡地帶兒子前來求診。小智是個17歲的中五學生,穿着皺巴巴的校服,手腳上有幾處最近擦損的傷痕,帶點疲態的臉上流露出不悅的神情。小智媽媽急道:「小智最近常烏眉瞌睡,成績更變得一落千丈,前天還不知怎樣把手、腳都弄傷了!我擔心他是否受了什麼壞朋友影響,暗地裏背着家人濫用藥物。我多次質問了他,但他仍矢口否認!醫生,我仍然很不放心,你可以幫他安排驗毒,好嗎?」
不耐煩的小智不甘示弱地立刻反駁:「媽,我沒有吸毒!我要答你多少次,你才會相信我?」眼見這母子雙方各執一詞,二人的爭議看似沒完沒了。作為全人、全家、全程照顧的家庭醫生,我既想知到傷痕纍纍的小智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更明白小智媽媽心中那份對兒子的關心和不安。要拆解這陷入膠着狀態的困局,我先提議面紅耳赤的小智媽媽在診症室外冷靜一下,好讓我檢查兒子的傷勢及順道一聽他的故事,希望從各種蛛絲馬跡中為這一家找到共同解決問題的出路……
時間債還不完
和很多香港家庭一樣,小智父母都需要外出工作以應付家庭開支。作為家中的獨子,放學後的小智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一人在家。自上年生日,爸爸送上了小智期待已久的最新型智能手機後,小智就開始「善用」這新玩意解悶,而最能激起小智興趣的正是智能手機中的各款遊戲軟件。
小智酷愛的遊戲有「神龍轉珠」、「糖果方塊」和「救救莎莉」。這些遊戲都有些共通點,一方面,遊戲的設計既華麗且緊張刺激,容易令人投入其中。另一方面,遊戲內有不少「獎勵機制」(例如各種「虛擬秘寶」、「徽章」、「VIP稱號」等等),令玩家沉醉一剎那的「廉價成就感」。奈何這些遊戲經常無止境地一關接一關——如「轉珠」遊戲中的「秘寶」獎勵好像永遠都集不齊、「糖果方塊」中的關卡好像有條通往宇宙深處的無盡道路、而「莉莎」也好像永遠仍落在外星人手中,怎破關也仍未能大團圓結局「打爆機」把她救出……每當小智低頭埋首於這小小的手機熒幕中,時光就好像流水一樣飛逝,抬頭一看已是多個小時後,不經不覺已把功課、午餐及與同學約好的活動都拋諸腦後,而好友也開始從此疏遠他了。小智亦試過因停不了,要「多玩一會才睡」引致睡眠不足,最後上課遲到被老師罰留堂。手機遊戲好像「偷走」了不少小智的寶貴光陰,而完成其他要事所需的「時間債」就好像怎樣還也還不完,小智學業成績也因此走下坡。
至於小智身上的傷痕則是另一個故事。最近網上流行着一種「小精靈」手機遊戲,玩家需根據遊戲軟件的提示在現實世界中四處走動,再集齊躲藏在地圖中不同的「小精靈」。小智因沉迷遊戲中的細節,前天被路中心的水渠蓋絆倒,把手腳也擦傷了。小智因害怕被父母笑自己「遴迍」結果把傷勢避而不談,最後反而更引起家人擔心。
網路遊戲成癮
近年的先進科技確能令我們生活得更方便,甚至把電腦遊戲都從家中的大電視、大電腦移植至掌中的手機,令它們方便到唾手可得的地步。小智的經歷,好像或多或少也常熟悉地在我們的身邊出現。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在街上、餐廳裏及車廂中不乏「低頭族」埋首於手機中,偶爾還會遇到一些冒失的「大頭蝦」因太專注其中所以忘記下車、行錯路,甚至引起意外。如過度沉迷這些遊戲,側如「雙面刃」的另一面,能使我們活得比從前更孤立,成為正常生活的「絆腳石」。
在醫學角度上,暫沒有明確的指引把網路遊戲成癮定性為一種精神疾病,而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於2013年5月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暫將上網成癮之一種──「網路遊戲障礙症(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為「尚待進一步研究」的非物質成癮症。但對於目前是不是時候將網路遊戲成癮症、乃至更大範圍的網癮症列為精神疾病,學界爭議仍有待共識。話雖如此,DSM-5仍建議如遊戲玩家如在過去12個月內出現以下5項以上,則應尋求專業協助:
1.網路遊戲佔據生活大部分心思或時間。
2.當停止或減少網路遊戲時,出現戒斷症狀。(如煩躁、不安、易怒,甚至產生強烈空虛感)
3.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遊戲上。
4.反覆努力地想要控制網路遊戲的使用,卻徒勞無功。
5.除了網路遊戲,對先前的嗜好、休閒都喪失興趣。
6.即使知道在心理、社會功能都出現問題,仍然繼續玩網路遊戲。
7.對家人、治療師或他人欺瞞自己使用網路遊戲的情況。
8.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紓解負面的情緒。
9.因為網路遊戲而危及或喪失重要的人際關係、職業、教育或工作機會。
至於每天玩多久手機遊戲才算過量?現階段則沒有明確定義。我只能趁此機會提醒大家應作息有序,正所謂「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撰文:譚仲豪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體質養膚之一 |
上一篇: | 「筆底春風——徐嘉煬國畫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