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1月28日

林艷虹 訪談錄

專職老人科三十載 戴樂群醫生鼓勵古法養生

「耆耋耄耈」,在戴樂群醫生診症室牆上,高掛寫上這四個書法字的橫匾,就算不懂讀音,也看得出與「老」有關。

「這是舊同事送的,很有意思。廣東話常說七老八十,即是耄耋之年。再細分,耆(音:其)指60歲以上長者,耋(音:秩)指70歲以上長者,耄(音:務)是80歲以上長者、耈(音:九)是90歲以上長者。」訪問開始,他化身活字典,耐心地介紹幾個與老友記有關的字。(編者按:「耈」通「耇」,根據《辭海》:耇者,老人面色如垢也。)

戴樂群在港大讀醫科,八十年代畢業後,他選擇非熱門的老人科,30年來一直專注服務老人,特別對認知障礙症(前稱老年癡呆症)的宣傳與教育不遺餘力。他給老友記的健康小貼士是,循孔子六藝「禮、樂、射、御、 書、數」作為平日養生之道。

戴樂群自小跟父母及姊姊居於黃埔街唐樓,由於臨近海傍,常見龍船。母親是家庭主婦,父親當中學英文教師。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姐姐生痄腮,3日之後到他發病。

「當時未有那麼多西醫,因為家境不富裕,媽媽帶我看香港一個大陸醫生,即是冒牌醫生,不知吃了什麼藥,病情更差,腳軟得行不了,父母很擔心,後來經人介紹,帶我到北角碼頭附近看一位譚醫生,他按完我的肚,便轉介我到聖保祿醫院,住了兩天,花了不少錢。」

所以,從小父母堅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於是鼓勵他勤力讀書,將來有好出路。「但小時候我喜歡繪畫,想當畫家,可惜當時香港沒有太多選擇,一是文科一是理科。揀理科的話,一是讀生物,一是讀數學,我選擇了生物科,跟很多同學想法一樣,想做醫生,到現在沒有後悔。」他笑言七八十年代,沒有今天所謂「男神」、「女神」概念,只流行三師:醫師、律師和建築師,並視躋身三師為脫貧出路。

劏曱甴難度最高

冷靜、不怕血的他天生是讀醫材料,讀書生涯中趣事多多。「中七生物科考試,內容包括劏白老鼠、劏曱甴、劏蚯蚓和劏海狗魚。為了準備考試,我曾經在屋企找一個紅A膠桶,然後買一條條海狗魚回來密封於桶內。有位同學嫌買白老鼠昂貴,自己走去捉老鼠。」

「曱甴仲有趣!印象中界限街某些地方有得賣曱甴,聽聞大如手指長度,價錢忘了,算是略貴,於是男同學索性掀開學校的坑渠蓋,用實驗室捉蝴蝶的網,網起大量曱甴,嚇到女同學雞飛狗走,再用樽裝起,劏之前焗死牠們。當然最難考是劏曱甴,實在太細小。」

他沒有令父母失望,最終考入港大醫學院,正式接受專業醫學培訓。「大學一年級第一次進行屍體解剖,當然驚。」加上當時醫學院有謠傳:「曾有人被師兄整蠱,夜晚被哄入解剖室,然後鎖門,第二朝才把他放出來,那人像發了瘋的吃死屍肉。」

「故事當然是假!但一傳出,難免令人心寒,每次解剖都有陰影。」他強調是興趣加意志克服恐懼。畢業後他到英國考試,認識當地醫生,透過交流和分享醫療知識,開始對老人科產生興趣。

「當時香港醫科最熱門是內科及外科,今天最熱門是ROAD,很多人笑說是road to success,R是Radiology(放射診斷學)、O是Ophthalmology(眼科)、A是Anesthesiology(麻醉科),D是Dermatology(皮膚科),都是乾淨科目。」

外展遇感人故事

無論過去現在,他直言老人科都不是熱門科,傳承有困難。「別說改變世界,改變社會也難,始終香港太商業化,可以做的是努力培育新人,多一兩個新人也好……」

他指香港的老人科發展不過30年歷史,而他算是香港第二代老人科醫生。「早在七十年代初期,老人科以醫院急症病房作為基地,直至九十年代,醫院紛紛發展社區老人評估小組(Community Geriatric Assessment Team, CGAT),助長者復康, 重投社區。

他曾於靈實醫院負責老人外展服務,與護士到調景嶺區診症,鞏固專業基礎,遇過無數感人故事。「當時調景嶺區仍是用茅草搭建的茅寮,住了很多從內地逃難來港的人,有一天我為一名獨居婆婆看症,由於醫院需要加強宣傳社區老人外展服務,於是拍攝我為婆婆診治的過程,製成地鐵宣傳海報。一年後竟然有位女士從美國回來,致電醫院查詢婆婆去向,原來她透過海報認得童年湊大她的保姆,30年後重逢。」

又有一次,他和社康護士到訪一間老人院,遇見一位年約50歲的中年婦人,行動不便,原來她早年患麻風,怕連累家人,於是離家出走,躲藏幾十年,直至雙腿潰爛才送到醫院。「有次跟好友翁維雄醫生聊起這件事,他在教會分享,沒料到某教友告訴他:『她和我一位美國朋友的母親遭遇相似。』在教友牽線下,一名女子從美國千里回來尋母,雖然婦人後來因為併發症離世,總算能與女兒再見面。」

第三齡身體變化

行醫30年,經歷過不少風浪,也承受過不少壓力,他說病人投訴一定有,而醫生最「棹忌」兩類人:「你問其他醫生,除了驚太太之外,一般最怕兩種人,就是警察和律師。驚警察,是因為怕有醫療事故,我在公立醫院收過電話,話有阿Sir搵你,真是心都跳出來,心想是否做錯事,有人投訴報警呢?幸好只是協助寫專家報告。至於法律,則與醫療完全是不同體制,我完全不懂,所以最怕律師搵你。後來為了與念法律的幼女溝通,修讀了法律課程,再也不怕了。」

後來他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服務發展老人科。「急症服務有很多內科病人是長者,如大腸癌手術多是七八十歲的長者,內科醫院負責做手術,我則協助病人手術後的健康心理狀況,如神智混亂、不能小便等,都屬於老人科醫生工作。同樣地,骨科長者居多,骨科醫生做手術,我幫忙手術前後穩定病人身心狀況,所以,老人科是骨科和內科醫生的最好朋友,但不是每一間醫院都有老人科。」

他指香港的醫療服務業累積多年經驗,醫療制度完善,可是香港窮人多、基層人士多,沒錢支付極昂貴的私家醫院價格,惟有乖乖排隊輪候公立醫院服務。「急症室是很多老人的地方,見過長者在等待過程情況變差,例如不小心撞傷頭、跌傷股骨,來到醫院變成其他問題,急症室服務確是需要改善,可是人手永遠不夠。」

香港每年有約1000人自殺,其中逾三成是60歲以上的老人,長者的精神健康問題值得關注。加上香港人口急劇老化,推算到了2031年,65歲或以上長者佔香港人口的四分之一。戴樂群指:「一般人步入第三齡(60至70歲),這階段身體機能一般運作正常。但一到70歲,身體便起問題,80歲後更有三成人患認知障礙症。到了2035年,我們變成七八十歲佔人口大多數,真要正視健康問題。」

最近他推出新書《樂活下半場──聆聽60個身體告訴你的事》,讓大眾認識身體各種老化、退化現象。「女性一般較長壽,但患上骨質疏鬆、認知障礙及關節病的機會較高。男性多患心血管疾病、柏金遜病及胸肺病。」

他目前大部分病人都是患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病。「患病長者要痊愈,三成靠藥物,七成靠家人支援,家人一旦察覺接近80歲的長者,過去一兩年愈來愈沒有記性,例如忘記錢包放在哪兒、上街迷路、找續不清楚,是認知障礙早期先兆,應做早期測試及看醫生。」

他建議循孔子六藝「禮、樂、射、御、 書、數」,作為平日養生之道。「一般只能做到改善生活習慣,禮是社交,多與朋友傾偈,心情開朗;樂指聽音樂輕鬆一下,射是專注力,可透過畫畫訓練。御指做運動,靈活身體;書即是閱讀或學習新事物,充實人生;數代表邏輯,玩幾何三角圖形遊戲,益智腦袋。」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