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完善選制後,首批立法會議員上任之初皆按要求設置地區辦事處,選委會界和功能組別議員亦不例外,可是有選委會界議員向筆者表示,此做法會有變,散落不同地方的地區辦事處將「摺埋」,以集中資源在金鐘開設唯一的辦事處,因地點鄰近立法會大樓,可讓議員更方便會見市民。換言之,必須開設地區辦事處(下稱地辦)這關鍵績效指標(KPI)或告鬆綁。
有關方面在新一屆立法會開局時已高度重視議員質素,頻頻指示他們須「貼地」,深入社區了解民意民情,其中一項KPI就是要求落區開設地辦,連功能組別及被視為「國家隊」的選委會界議員亦須完成此「硬任務」。
代議士開設地辦非新鮮事,但過往一般以地區直選議員為主。選址多在自己選區腹地,以便接觸選民。功能組別議員則因選民並非集中在單一地區,有些更是屬組織票,故甚少在社區內開設辦事處。
選民基礎1500人的選委會界議員所面對的問題也一樣,地辦選址茫無頭緒,服務對象和定位亦出現「黑人問號」,須知以往建制派各板塊各有不同角色,議員間有分工,並非人人以地區為本。於是不少選委會界議員選擇在地區直選議員的地辦「掛名」,便算完成任務。據悉,今年初4名經補選產生的新議員上任後,該硬指標仍然有效。
不過,近日選委界議員形象較親基層的江玉歡向筆者透露,她將陸續關閉位於港島和九龍的4個地辦,集中資源在金鐘另租一處新辦事處。她解釋,當了代議士已經一年多,打算把辦事處轉型。一方面希望新地點能方便她親自接待經預約的求助市民,另方面讓新辦事處走向專業化,以作更多政策和法律研究,同時會用來籌辦個案專題小組討論。
事實上,多名非地區直選出身的議員均曾對筆者說,他們名下的地辦形同雞肋,對於接觸其關注議題的持份者可謂作用甚微。有人更不諱言,從未去過自己的地辦,因其界別選民全都自行找上門,毋須到地辦會面。
走入群眾聆聽市民的呼聲,是對代議士的基本要求,整合有限資源,不搞形式主義,提高成本效益,更好服務大眾,相信每一位認真履職的議員都不會拒絕。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群眾 民生 教育 |
上一篇: | 綠債「加息」認購倒退 利率風險勿掉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