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
西九龍柯士甸道西於周日(二十四日)發生奪命工業意外,涉及密閉管道作業程序嚴重失誤,兩名工人在港鐵旗下圓方商場地底工作,為冷氣系統進行海水冷卻喉管更換工程,通宵受困竟然無人察覺,結果疑因吸入沼氣昏迷死亡。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對於這宗慘劇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呢啲意外究竟係咪真係意外?」陳國基指示警方循刑事方向調查,強調若有足夠證據定必檢控,亦要求勞工處即時巡查全港密封式工作地盤,若發現有承辦商不依法例,一定嚴厲執法。
剛從杭州回港的行政長官李家超對事故亦非常關注,他昨天在行政會議前主動向記者提及此事,既向死者家屬致以慰問,又強調依法依規追究意外責任。特首表示,工業意外令人痛心,負責人應遵循職安健法律要求及指引做好風險管理、安全工地配置,提升安全文化,培養員工安全意識等,做好預防工作。據了解,案件轉交油尖警區重案組跟進,正循多個方向調查,不排除包括誤殺的可能,視乎涉案者的疏忽程度,並會徵詢律政司意見。
圓方商場的海水冷卻喉管更換工程由大判「帥建機電工程公司」承包,該公司再委託分判商「沈氏創建有限公司」負責工程,兩名死者郭伙記(六十一歲)及劉浩祥(六十三歲)的直屬僱主是姓沈的二判。其中一名死者家屬透露,沈氏曾經要求切勿報案,懷疑企圖隱瞞真相,然後失去聯絡,警方正追尋其下落。也有傳言,沈氏曾經返回現場,爆開困着兩名死者的出入口門鎖,而警方透露,報案者是沈氏本人。
這宗事件疑點重重,真的是意外嗎?抑或別有內情?恐怕要待警方抽絲剝繭仔細調查方可水落石出。如果單憑直觀推測,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有人徹底漠視安全守則,不管地底還有沒有人尚未離開,夠鐘即上鎖收工。
人為疏忽幾乎是每宗工業意外的通病,防止類似慘劇不斷重演,勞工處有必要提高罰則,以收阻嚇作用。除此之外,工業安全意識的宣傳教育需予提升,工友施工期間嚴守指引,事前防患未然總好過事後賊過興兵,人命折損是無可挽救的遺憾。
去年九月,秀茂坪安達臣道地盤天秤倒塌導致三死六傷,屋宇署事後表示,根據調查結果及徵詢律政司意見,署方按《建築物條例》向工程直接有關的註冊建築承建商、承建商的獲授權簽署人、分判商,以及個別人士提出共九項檢控,合共涉及四間公司及四名個別人士,觀塘裁判法院發出傳票,明年一月三十日聆訊。工傷會總幹事蕭倩文認為,政府罰則太輕,例如二〇〇七年同類嚴重天秤意外發生於銅鑼灣三越百貨公司舊址,當時天秤在拆卸期間突然彎曲倒塌,導致兩死五傷,當局事後成立專責小組制定塔式起重機安全指引,但屬自願性質,並無約束力,而意外中,只有負責起重機操作的公司被票控違反《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罰款三萬六千元。
奪命事故僅罰幾萬元,何來阻嚇作用?根據勞工處公布的數字,每年的職業及工業致命個案都超過二百五十宗。工聯職安健協會指出,工業意外致命數字有增無減,從二〇〇八年至去年增加接近七成,情況令人難以接受,促請政府與僱主積極改善現時惡劣的職安健環境,為保障工人出一分力。
工業意外死亡率反映一個社會的發達程度,簡言之,由於發達國家制度完善,死亡率可以接近零,反之,發展中國家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奪命意外層出不窮。香港不可說不是發達社會,然而諷刺地每年居然有超過二百五十宗職業及工業致命個案,制度上顯然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男子歌唱組合MIRROR去年七月底舉行紅館演唱會中途發生意外,兩名舞蹈員被高高掛起的巨型屏幕墜下砸傷,工程總承辦商「藝能工程有限公司」三名職員涉嫌虛報設備重量,被控串謀欺詐等罪,案件將於明年十月開審。這宗事故雖然沒有致命,但情節十分嚴重,必須依法處理以儆效尤。
柯士甸道西的雙屍慘劇若然不只於工業意外那麼單純,還望警方秉公徹查,為死者討回公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夜繽紛維持多久 商界冀港府指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