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6日
《紐約時報》招聘新聞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管,霎時引起西方傳媒業界熱議,不少科技及傳訊學者認為,此乃人工智能改變新聞運作之里程碑。而綜合各方所論,傳媒人要好好準備AI新聞時代來臨,便須釐清以下九個和人工智能角力糾纏的問題:
第一,分辨誰是可靠的訪問對象──據不少編輯分享,目前人工智能在整理訪問內容方面,平均而言算是達到「尚可接受」這個水平。不過AI對受訪者是否該領域的真正專家,抑或是純粹熱中相關課題而經常發表意見,甚至是基於某種動機來表態,暫時仍未可以透過語言分析作分辨。
第二,從大量資料找出趨勢與獨特模式──投資發展人工智能未必需要尋求流程效率層面之短期回報,反而可以利用AI重頭審視現有資料庫一遍,往往會帶來更佳效果,例如嘗試找出不同政治人物於過去十至二十年的立場有何變化。
第三,生成圖像可能引發的版權爭議──人工智能可以透過簡單指示來產生大量圖像供記者或編輯參考,可是若然打算直接使用這些AI生成圖像,便必須先釐清或會侵犯知識產權之法律後果。
第四,公開實驗前務須先除掉有風險的部分──傳媒機構開放自家訓練的人工智能平台之前,就算會作閉門測試,亦難以估計一旦公開使用後,會為AI本身乃至機構商譽帶來什麼後果。專家建議,任何未達專業水平的部分,必須先鏟掉才可進行公開實驗。
第五,時刻謹記「透明度優先」──由於人工智能於開放予公眾參與實驗以後,變化的幅度和模式可以極大並難以完全預測,因此傳媒機構每個階段正準備透過AI做什麼,以及期望達到的目標,應該盡可能跟公眾分享。
第六,開展新業務的同時也可能危害現行業務──現時傳媒機構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去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例如:路透便正在訓練AI去製作針對搜尋器演算法的新聞標題,以提高流量。不過把大量自家資料給予人工智能科技巨擘,也可能令它們在用戶搜尋初段已經從AI中獲得足夠資料,於是便毋須進入傳媒機構的平台,而間接讓流量下降。
第七,令內部士氣受損而引發勞資糾紛──人工智能衝擊娛樂事業所衍生之軒然大波,全球有目共睹。世界各地許多新聞機構過去十年持續裁員,AI會否令本來低落之內部士氣再向下壓,繼而產生新聞行業出現系統性反彈,尚未可料。
第八,更難防備誤導訊息帶來的禍害──本欄以往已分析過,深偽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所造成的「誤導訊息海嘯」,將令所有核實查證機構疲於奔命。新聞業界有必要盡早制定應對計劃及指引。
第九,改變新聞工作的速度或遠超我們想像──有長期跟進矽谷消息與新聞的傳媒人坦言,生成人工智能的發展步伐,較諸過去二十年來絕大部分新科技還要快速,業界或許要預期,這一波普及AI所引發之社會變化,將會跟互聯網初現或社交網絡興起差不多。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有教無類 |
上一篇: | 自由經濟的偏見與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