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0日
本港在過去數周接連遭遇十號颱風「蘇拉」及「五百年一遇」的黑色暴雨侵襲,不少地方出現水浸、路陷、山體塌坡、樹木折損等險象。特區政府在颱風危機中表現迅速,提前預警,防禦工事十足,在及後的暴雨災害善後工作中,包括公務員的救災隊伍有約一萬人隨時候命支援,社會運作迅速恢復,救災隊伍可謂勞苦功高,備受讚揚。
惹議的是,政府在應對暴雨的表現明顯較處理颱風的手法欠佳,令市民期望落差甚大。這不難理解是由於剛應對完颱風,暴雨卻不期而遇,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當然,政府的處理手法也有不足,首先是對暴雨預警發放既不足,也不及時,特首亦承認需要改善及跟進;其次是颱風襲港後,市面及路面堵塞迅速被清理,惟地下水道及渠口下的大量淤泥雜物不及處理,暴雨突然而來,致令香港的排洪弱點暴露無遺。
香港地下鐵路系統,顧名思義,大部分位處地面之下,設有百多個車站進出口;今次暴雨,只有黃大仙、柴灣、彩虹等少數地下鐵車站出現雨水淹浸,而黃大仙站尤其嚴重。為何「黃大仙」老爺自身難保?而大部分其他車站安然無恙?是前者防洪設計硬件不足,還是未及時設置防洪板或清理排水管道淤塞等管理不善的問題,抑或兩者皆有?
公道地說,香港地下排洪及排污系統走在世界前列,即使舊區如油尖旺一帶在今次暴雨中,也只有輕微水浸,近幾年亦甚少聽到西環海味舖在颱風暴雨中受浸的情況。
這要多謝渠務署及香港工程建築界不少的「無名英雄」,參照「海綿城市」的規劃,為香港設計、建造及管理着一個龐大的的「隱形」地下工程,在強降雨或洪澇時能像「海綿」般汲水、蓄水、滲水、淨水。
加速排洪防澇基建
香港地底設有總長度約1900公里的污水系統網絡,相當於香港往北京的直線距離,加上約300所污水泵房及污水處理廠,每天收集和處理約280萬立方米污水,相當於1120個標準泳池,負責香港93%人口的城市污水處理。
又如跑馬地馬場地下的蓄洪池,容量6萬立方米,相當於24個標準泳池。跑馬地位處黃泥涌谷低窪地帶,在開埠初期是一片沼澤地,及後被填平,但亦常在暴雨時出現水浸情況。今次暴雨,跑馬地未有廣泛水浸問題,可見蓄洪池的作用。但為何鄰近的天樂里及摩利臣山道一帶嚴重水浸?可能也是管理的問題:地下水道淤泥、垃圾堵塞未及清理。
若如上所述,則可能是政府外判工作後,監管巡查不足。政府外判工作,不能外判責任,暴風雨來臨前的監督查察尤其重要。
其實,渠務署早年已經引入遙距控制操作管網檢測機械人,配備360度高清鏡頭和聲納系統,可在不截流的情況下進入管道,憑鏡頭檢查水面以上的渠管結構,聲納系統則掃描水底沉積物的深度。善用新科技防患未然,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環節。
法國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曾把城市的下水道比作「城市良心」。印證一個城市是否文明的標準,不一定是高樓大廈,可以是下水道;城市在暴雨中是否有淹浸、淹浸程度、排退速效,才是真章,中外如是。我國古代大禹治水,初以堰塞,後改以疏導排放,成功解決洪患而傳頌後世;古羅馬帝國,盛極一時,其建築智慧表現在地下水道的構建,解決排污、淨化、公共衞生問題。
港府對排洪排污的基建方面,投入資源不菲,例如上文提及的跑馬地馬場地下蓄洪池,還有另一不為人知的大坑東地下蓄水池及龐大排洪管道系統,後者容量比前者更大,達10萬立方米。即使如此,香港仍有不少地區的防洪設施未盡完善,而且工程進度緩慢,部分由提出至今超過10年仍未完成,政府承認目前仍有12項正在進行中,另有18項仍在設計階段,分布港島東、黃大仙、新界北等。政府應按今次各區水浸嚴重程度,依次安排各項防洪防澇工程,加速進行防洪及排洪基建,預防下一個「百年一遇」洪澇的隨時來襲。
懲罰滲漏措施乏力
世紀暴雨沖刷下,一些隱藏問題也被揭開,尤其是豪宅僭建。暴雨下本港出現數十宗山泥傾瀉,港島的紅山半島、清水灣、屯門小欖等豪宅獨立屋苑的山坡坍塌規模嚴重,更從崩塌的山體斜坡中,揭示有人大範圍非法僭建、霸佔官地、僭建近岸海上私人泳池、僭建近岸私人遊艇碼頭等,違法違規程度誇張。私下霸佔及改動政府土地斜坡,非法砍伐樹木僭建,令山體斜坡承受額外壓力,破壞地質結構,而且僭建物在山坡胡亂排污,不但有衞生隱患,更令水土資源流失,危害自己及他人生命財產,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理應嚴格監管並受到法律懲處。紅山半島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僭建廣泛存在已久,遺憾執法不力。
剛巧,近期市區發生多宗舊樓失修後石屎剝落,更傷及途人,政府在輿論壓力下,高調表示會檢控違反修葺令的業主及立案法團,而大部分舊樓業主都是基層人士,令人覺得政府針對弱勢社群,放生富人。其實,特首及相關官員已公開表明將會對此等豪宅僭建進行全面巡查,並會嚴肅執法,一視同仁。有建制派KOL提醒,我們應該小心,不要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以此製造仇富情緒。
政府部門巡查全港4萬多幢樓宇僭建、霸佔官地等的人手壓力甚大,建議可將巡查工作外判予建築、測量、工程專業顧問公司,政府則保留權力,在需要時發出修葺令、進行檢控。
安全問題不止僭建,不少大廈業主長期飽受上層漏水之苦,同樣會危害樓宇結構。2003年沙士肆虐,淘大花園有個別業主因違規改動排污喉管,以致沙士病毒散播到各樓層,300多名居民受感染,其中42人死亡,更造成社會恐慌。政府不應將上層漏水落下層問題,視為兩層業主之間的私人問題,而應該重視其涉及的公共衞生問題。筆者建議,徹底解決辦法是參考內地做法,修改現行建築物條例,為日後新建樓宇的每個廁所位置建造二塊樓板,之間有空間(每層單位廁所樓底淨高減少),既可容納排水排污隔氣喉管,亦是一個防水「儲水池」,防止滲漏下層;而頂塊樓板留有生口,可打開作維修保養,避免處理二個不同業權單位的困難。現有樓宇方面,可在不違反保護私隱條例情況下,以name & shame公開點名揭示方法,迫使上層業主進行修補工程。
僭建、滲漏揭示現行法例不足,懲罰未夠阻嚇力,執法不力之弊,「天災」無法避免,「人禍」卻是大可防患於未然。這次雨災過後,除了需要深入調查紅山半島僭建問題與斜波坍塌的關係、嚴懲責任者外,對本港根深柢固的建築問題,更應積極審視,從災害防範的角度給出調查時間表,挽回公眾信心。
滙豐總行海水節能
極端天氣「五百年一遇」,只是代表每年遇上的概率有500分之一,不代表500年才遇上一次;也正因這個名稱,導致不少人看輕災害影響。
全球極端天氣現象頻密,如上月夏威夷毛依島大火,傷亡枕藉;7月歐洲南部受熱浪侵襲,希臘野火燃燒逾兩星期;西班牙東北部城鎮薩拉戈薩暴雨成災等。過度的碳排放和消耗活動引致氣候危機惡化,海平面及海水溫度亦隨之上升,這亦為颱風提供更多熱能。節能減碳是恒常的熱話,近年社會、企業、投資人及決策者對「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的重視也與日俱增。
許多上市公司都愈發重視ESG,一些節能環保專業公司應運而生,與商場、辦公大樓、工廠等合作,為後者評估耗電量,並安裝節能系統。筆者知悉,有某英資集團旗下中環的商業及寫字樓王國、某集團擁有的五十多個公共屋邨商場、某國企集團旗下內地20多個商場等,都主動推行及安裝節能減排系統,如單純針對現有設施的管理軟件裝置,或更換老舊的製冷機主機和熱泵、電泵等硬體設備,平均每年節省15%至20%的電費,環保公司從中獲得節能效益分成。香港政府應該考慮推出鼓勵政策,提供優惠予企業,推動社會節能減排。
香港部分街燈、電動扶梯、後勤地帶及走火梯等的啟動及照明,依賴光度感應器控制,都是節省能源的好例子。同樣地,政府亦應鼓勵綠色樓宇建設,透過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綠建環評(BEAM)制度,為自願參加的擬建新樓宇進行評估,按照設計、設備及設施分級別發出證書,政府則給予樓宇額外發展容積率,最高可增加總樓面10%額外建築面積。
一些建築智慧也值得學習:中環滙豐總行地底有一條隧道,直達中環海旁,筆者曾經進入其中。隧道引入海水,作為總行大樓冷氣系統冷卻之用,有環保專家指出,能較傳統風冷系統節省兩至三成能源。
以上僅是舉其一隅,其實各類環保的設計方法都值得推廣,政府可以設立激勵機制,這對商企本身也可節省成本、提高在ESG的企業評價。
科研確保發展及保育
香港在2035年後不再容許燃油車的進口,迎來電動車時代。電動車帶來的問題之一是處理廢棄電池的麻煩,鋰電池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處理不慎會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寧德時代等公司致力於開發鋰電池及回收處理技術,筆者知悉香港亦有一家公司發明了一種使用水而非有機溶劑的技術,能夠在生產時減少鋰電池的有毒排放物及氣味,回收率90%,有助於減少污染。
可惜因為缺乏港府支持,而上海當局又提供各種政策優惠,終與台灣一間科技公司合作並落戶上海,香港錯失良機。關於各種潔淨能源及新型技術帶來的新挑戰,例如如何處理有毒廢棄電池等問題,政府也適宜及早謀劃應對科研激勵、企業環保水平的各種優惠及規管等,確保發展保育兩不誤。
從施政層面來看,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維護文明和諧的社會,並以整體觀念實行政策,結合長期的環保推動、中期持續不斷優化的監管機制、完善短期的應變能力及技術等,以「百年之計」通盤策劃,策應愈來愈多的「百年一遇」自然災害。環保和發展並不一定衝突,反而可以相輔相成,全球資源需求增長、極端天氣問題頻仍,香港現今重視科技創新和ESG發展,環保一方面是不可忽視的機遇,另一方面更是全球都避不開的「必答題」。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願者上釣 |
上一篇: | 正視僭建和霸佔官地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