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13日

社評 社評

洪災暴露管治問題 政府切勿視若無睹

破盡紀錄的一場超級暴雨蹂躪全港,滿目瘡痍的災情同時讓政府不少管治問題暴露出來。其一是多個地區的排水系統不足以應付「百年一遇」的洪禍,黃大仙是最新活例;其二是政府耗資一億五千萬元設置的「緊急警示系統」儘管天打雷劈也備而不用,官方解釋黑雨訊號已經讓「任何醒着的市民都會知道」;其三是長期以來打擊違規僭建軟弱無力,造成拖拉苟且的隱患,大潭紅山半島山泥崩瀉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該港島南區豪宅數間獨立屋在今輪颱風和黑雨橫掃之下甩皮甩骨,山泥傾瀉導致當中的非法行為大白於天下。政府派出屋宇署及土力工程處人員到場視察,證實七十號屋最低層平台有僭建物,樓層後面亦有僭建地庫;七十二號屋最低層平台靠近政府斜坡位置僭建一層地庫,對出政府斜坡上有一個非法新建水池,而且非法拆除部分靠近政府斜坡的擋土牆,以建造該僭建地庫的窗戶。七十四號屋業主曾經拒絕讓政府人員入內視察,屋宇署根據《建築物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發出「擬申請進入處所的手令通知書」,並向法庭申請手令進入處所,以確定有否違規建築物構成危險,初步根據圖則及在屋外目測,至少有兩項懷疑僭建。

按照行政長官李家超的講法,政府一定會執法,依法處理僭建的建築物,包括就僭建問題檢控及追究工程費責任。他說,政府現階段會就有關山坡進行勘測,確保斜坡穩固安全,如果認為不安全,就馬上行動,否則可能繼續有山泥傾瀉的風險。由於紅山半島山泥傾瀉事件已經顯示屋苑暴露風險,當局會針對懷疑僭建的屋宇進行檢控並要求清拆,而涉及霸佔官地或政府因而要進行的特別工程,政府亦會追究費用方面的責任。

違契就是違契,業主僭建的法律責任固然非追究不可,但對於山泥傾瀉必須從兩個角度思考,首先要問,是否由於人為的僭建引致山泥傾瀉?其次要問,是否無論有沒有僭建,山泥傾瀉照樣會在傾盆大雨之下發生?若然純粹僭建惹的禍,情況相對簡單,嚴懲業主便了事,補救斜坡之後再索賠。如果僭建並非禍源,山泥還是會隨着水流傾瀉,這才是最令人憂心忡忡的危機,政府必須加緊巡視各區作出預防措施。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一語道破問題所在,他指現時全港仍有三千個構成高風險的山坡未做「打泥釘」鞏固工程,按一年處理一百五十個山坡計算,需時二十年才能完成。

一九九四年堅尼地城觀龍樓山泥傾瀉釀成五死三傷,防止悲劇重演的辦法唯有鞏固全港所有斜坡。至於防止僭建,離不開認真徹查及嚴懲違例者,以收阻嚇作用。前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的丈夫、香港工程師學會前會長潘樂陶名下物業小欖海詩別墅獨立屋亦曾被控僭建,雖罪名成立,只罰款兩萬元,毫無以儆效尤的意義,政府不修改法例加重罰則的話,僭建行為肯定禁之不絕。

黃大仙慘遭洪水重創,原來區議會早已質疑當地排水系統只能抵禦「五十年一遇」的暴雨,二〇一四年龍翔道水浸後,二〇一五年向渠務署建議在摩士公園興建一個蓄洪池。渠務署曾向黃大仙區議會表示,如順利獲得撥款可在二〇二三年動工,然而相關工程仍在規劃中,未排上立法會議程,動工遙遙無期。渠務署空談八年,黃大仙淪為泥菩薩過江,當地居民在超級暴雨之下「水浸眼眉」,又一次反映官員施政蹉跎歲月。

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是面對問題,特首昨承認,局部地區仍因暴雨出現水浸,強調渠務署已即時作出應變。惟渠務署的官僚態度頗招人批評,超級暴雨高峰期過後,西貢及將軍澳多條道路水浸期間,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辯稱,落葉和垃圾隨着雨水沖至渠口,造成淤塞,主要都是「局部積水」,不是水浸云云。聞所未聞的「局部積水論」啼笑皆非,發展局其後澄清,西貢及將軍澳發生的全部都是水浸。

處理僭建,違法就是違法;處理渠務,水浸就是水浸;視若無睹或避重就輕乃法治大忌,政府切勿任由管治質素也像山泥那樣傾瀉而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