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11日

社評 社評

每次災後處理不善 都為未來種下禍根

十號風球「蘇拉」正面來襲,香港受破壞程度不算特別嚴重,為什麼另一颱風「海葵」帶來的暴雨,竟把這座號稱先進的現代化城市殺個措手不及?這是很多人的疑惑,於是推測,應對「蘇拉」的善後工作不夠徹底,特區政府儘管爽手清理地面上的障礙物,回復道路交通暢順,地面下的排水系統仍然被大量雜物或污泥淤塞,不幸地相隔數天雨勢又傾盆而下,且破盡歷史紀錄,香港的渠務設施頓然失靈,不足以有效排水,結果滿目瘡痍,損傷超乎預期。

關於這場將香港弄至大街小巷普遍水浸的超級暴雨,行政長官李家超先是形容為「百年一遇」,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及後表示,天文台總部一小時內錄得一百五十八毫米雨量是自一八八四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重現期超過五百年」,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隨即改口說此乃「五百年一遇」。

「N年一遇」的講法,本來是統計學上的概念,實際意思是「一年內出現某一降雨量的機會率是百分之若干」,並不代表N年前已有紀錄,也不預告N年後重複出現。官員不斷強調「五百年一遇」,相信是為了淡化政府對付雨災的反應及預警均欠理想的批評。問題卻是,即使降雨量罕見,如果渠務設施沒有淤塞,理論上過不了多久已可排水,不可能出現黃大仙港鐵站和黃大仙中心北館LG層的「沒頂之災」。

特區政府另一惹議之處是在深圳排洪前十六分鐘才發出新聞稿通知市民,午夜時分,大家毫無準備。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解釋,警務處在排洪前四十五分鐘接獲深圳當局通知,隨即率先到受影響地區評估是否需要撤離居民,所以稍後才安排發出新聞稿。鄧炳強聲稱,多區出現水浸情況,似乎與深圳排洪沒有直接關係,香港相關河道的水位沒有因為今次排洪而上升至海堤水平。

若然香港水浸與深圳排洪無關,那麼渠務署就更加應該認真檢視自己的責任所在,排水系統究竟有沒有因為「蘇拉」襲港而善後不力?今次超級暴雨過後,又有沒有徹底清除堵塞渠道的雜物和污泥?須知道,颱風季節尚未完結,極端天氣說不定接踵而來,每次災後處理不善,都為未來種下禍根。「五百年一遇」云云,不應是敷衍塞責的藉口。

陳國基昨天(十日)在聯合記者會上表示,暴雨後各政府部門全力全速進行應急工作,整體已基本回復正常運作,今天上班及上學大致沒有問題。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指出,路政署已修復八十條因水浸及路陷等受破壞及堵塞的道路,本被山泥堵住令石澳頓變「孤島」的石澳道,路基已進行加固,並重開一條行車線,讓單層巴士提供服務。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說,接到七十五宗山泥傾瀉報告,其中五十四宗已完成檢視工作,十九宗是曾經涉及全面封路,大部分已經全面或局部解封,六宗涉及需要疏散民居,另有五宗涉及較低矮的構築物,包括南區紅山半島,撤離二十多人。大潭豪宅紅山半島發生山泥傾瀉,影響三間獨立屋,初步了解其中七十二號獨立屋涉及違規僭建。陳國基重申,任何僭建都有機會影響市民安全,當局一定嚴厲執法。

政府接到七十五宗山泥傾瀉報告,實在不容忽視,善後工作應該不止於開通道路那麼簡單,還須加固大大小小的斜坡,以免市民陷入險境。所謂善後,既要亡羊補牢,亦要未雨綢繆,方可將天災的破壞力減至最低。

談到未雨綢繆,上屆政府原本有一項「超前部署」,就是耗資一億五千萬元建立「緊急警示系統」(EAS),作用包括在極端天氣下通知全港市民。諷刺的是,緊急警示系統僅於去年三月響過一次,提醒市民不要前往轉為接收新冠病人的伊利沙伯醫院,反而這次真的出現極端天氣,此系統卻悶聲不響。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辯稱,黑雨警告已足夠清晰,任何醒着的市民都會知道。然而,黑雨的定義是每小時降雨超過七十毫米,這次超級暴雨最高錄得一小時降雨一百五十八毫米,官員如果醒着,應該明白黑雨警告完全不足以反映災情。檢討這個假設仍「健在」的緊急警示系統如何恰當使用,亦屬善後工作一部分。

《守城》既是一套官方落足心機擺拍的宣傳片,也該是一份急市民所急的堅實責任。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