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
當人類要與外星文明建立關係時,我們有需要注意到地球內不同國家和文明族群對處理星際關係的文化取向及價值觀差異。東西方的「星際文化」(interstellar culture)有什麼不同?本文透過比較美國與中國的星際文化去初步探討這個問題。
科技遠勝人類 美視潛在威脅
7月下旬,美國國會進行有關「不明飛行物體」(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UFO)或「無法解釋的飛行現象」(Unexplained Aerial Phenomena,UAP)的聽證會。有美國前情報官員指美國政府已擁有非人類科技造成的外星運輸器殘骸,並從中檢到「非人類生物組織」(nonhuman biologics);另有美國前海軍戰機機師稱,有同僚和民航機師在執勤中多次遇見無法解釋的飛行現象和不明飛行物體;也有前美國海軍司令官說,他曾親眼目睹一些能以超音速突然變速及隨時變向的不明飛行物,反映其擁有遠超人類科技水平、無法解釋的科技。其實,相關說法已流傳好一段長時間。
例如在2017年,當一快速星際飛行物體從距地球25光年的織女星(Vega)飛過太陽系被人發現時,該飛行物體卻突然加速至每小時20萬英里。因為這星際飛行物體的飛行速度和規律有違一般彗星和太陽引力定律,天文學家便把它改名名為「奧陌陌」(Oumuamua),夏威爾語意思是「偵查者」(scout),暗示它可能源自外星文明。當有人也認為「奧陌陌」是一個「小行星」(asteroid)時,去年美國和中國科學家便在辯論它到底是否外星文明科技產生的星際運輸器。
有美國學者提出「奧陌陌」是艘外星文明製造的太空船之理論,以及它可能被一種超薄「光帆」(light-sail)技術所推動的命題。中國學者則認為,「光帆」作為地球上用作推動太空船、愈見普及的星際能源技術,「奧陌陌」採用該「光帆」技術去收集「光子」(photons)產生巨大驅進能量的可能性非常低。我認為中方學者的意思,其實是不能單純以人類科技的有限眼光,去理解外星文明的科技。
可見美國軍方和學術界已有人相信外星智慧生物的確存在,而且這些外星生物的科技已大大超越人類,才可以造訪地球。也因為美國軍事人員和情報人員認為無法理解及解釋很多不明飛行現象,於是便警告人類:面對這些外星智慧生物時,人類會顯得無能為力。
鑑於未有外星生物或科技攻擊人類,上述警告反映美國有很多人因相信外星文明科技無法被人類控制,而把其視之為一種潛在威脅。這便構成威脅美國全球霸權的「星際威脅認知」(interstellar threat perception)文化。
中國聚焦經濟 冀打造中轉站
相比之下,中國近年的探月計劃反映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星際經濟發展」(interstellar economic development)文化。2018年5月,中國探月計劃邁出重要一步,國家航天局公布,「鵲橋號」中繼衞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升空。「鵲橋號」作為中國探月任務的第一步,其作用是為後來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球與月亮之間的中繼通訊。它在距離地球40多萬公里(約30萬英里)的軌道上運行,是世界上第一枚在該軌道上運行的人造衞星。
「鵲橋號」進入運行軌道之後,中國便於2019年初向月球背面發送「嫦娥四號」探測器,是人類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登陸和進行探索任務。1959年,蘇聯「月球3號」(Luna 3)太空船最先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8年,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圍繞月球飛行時,船艙裏的太空人是最早親眼觀察到月球背面的人類。
2019年之前,人類尚未成功讓太空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登陸,主要原因是技術上無法實現從該位置與地面通訊。而「鵲橋號」中繼衞星解決了這一問題,它的作用是幫助把從月球背面發出的訊號轉送回地球。中國的探月計劃有什麼目標?其中一個是希望在月球背面安置一台由荷蘭製造的射電望遠鏡,透過該無線電接收器在那裏探測來自更遠星體的長波訊號。可見,月球將是地球與宇宙其他星體的通訊及物流星際經濟中轉站。
2018年12月,中國發射「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2019年1月,「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南極的「馮卡門」(Von Kármán)環形山軟着陸。由於「馮卡門」隕石坑是位於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擊地貌──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這盆地的特點是它因曾被小行星衝擊穿過月殼,能讓人類從月面直抵月幔層的礦藏,有重大潛在科學及經濟價值。「嫦娥四號」其中一個任務是,為2020年2月「嫦娥五號」成功向地球運送月球岩石和土壤樣本作好準備。
尋找更具持續性未來能源
中國研究「嫦娥五號」從月球收集得到的岩石礦物樣本後,去年9月宣布未來會進行至少3次登月計劃,目標是採集更多2020年被「嫦娥五號」採到的「磷酸鹽」(phosphate)柱狀晶體,這種礦物被鑑定含有「氦氣3」(helium-3),一種可作為未來能源的物質。足見採挖具未來能源安全價值的外星礦物,是中國登月計劃主要目標。而這目標的出發點是經濟發展考慮,謀求得到更具持續性的未來能源資源。
我們可以預視未來地球與月球之間,將形成以資源為本的星際經濟關係。這是多年來一些美國及西方人未有想像過的,也反映中國及東方的星際宇宙觀和文化具實用特殊性,並不太側重或只視外太空為威脅來源,而是人類未來的發展機會所在。
隨着科學家發現宇宙內有愈來愈多類似地球的「可宜居」(habitable)星球,外星文明生物的存在機會率已被確認。我預見,開始時東西方於怎樣與外星智慧生物打交道將出然分歧,但因為外星文明未有需要攻擊地球及傷害人類,也由於能造訪地球的外星文明科技比人類科技先進很多而能規避人類攻擊,外星又蘊藏着人類所需所渴求的無限資源,星際經濟發展合作將有望成為國際甚或星際共識。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北水南調 |
上一篇: | 釋放婦女勞動力 促進經濟社會共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