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8日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西九文化區(文化區)面對資金困難,預料文化區到2025年資金鏈將斷裂,屆時文化區的文藝設施將不能舉辦更多活動。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管理局)已向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提交方案,計劃拍賣西九土地資源以獲取營運資金。為何香港的大型文化藝術項目,最終都不能成功呢?是香港市民沒有被提升藝術修養,培養不了文化觀眾群?還是文化區管理階層太離地?在管理模式和發展策略上出了問題?
2008年,政府獲立法會批出216億元成立管理局,開展西九文化區項目,推動本地文化藝術。15年後的今天,文化區的發展狀況,對照2008年立法會《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條例草案》之文件方案(原方案),偏離甚遠,可說是完全貨不對辦。總括而言,文化區出現以下六個問題︰
一、項目管理
原方案文化區第一期共12個表演場地、展覽中心、公共休憩用地及零售餐飲設施等核心文化藝術設施,應不遲於2015年前落成及啟用。至2022年只落成4個場館︰戲曲中心、自由空間Freespace黑盒劇場、M+博物館和故宮文化博物館,餘下原方案的設施更無具體落成時間表。原方案中有一個佔地19公頃的城市公園,將會種植5000棵樹。到了今天,這5000棵樹在哪裏?
政府推展文化區的目的,除了在香港提供世界級的演藝場地外,更向本地藝團提供辦公室及排練空間。現在辦公樓遲遲未見蹤影,甚至落實興建成疑問,影響香港藝團的長遠發展。為何原本計劃興建12個表演場地,現只落成4個?管理局應該檢討,交代偏差原因,並向公眾公布檢討報告,增加透明度。
二、成本控制
2008年管理局獲注資216億元撥款,因Norman Foster的「人車分離」設計,需要興建一座有1500車位的地下停車場,增獲撥款236億元,造價增至452億元。香港賽馬會捐35億元興建故宮文化博物館,文化區造價接近500億元。由216億元到500億元,為何工程項目會嚴重超支2.3倍?
2013年7月,政府與管理局宣布原則和措施,當日表示會嚴格控制每一設施的成本,盡可能接近原來諮詢委員會預算的水平。然而,戲曲中心(由原13億元調升至27億元,升幅超過100%)、M+(由原30億元調升至50億元,升幅近67%),造價已大幅飆升,管理局有什麼控制成本的機制?嚴重超支應該向誰問責呢?當天通過撥款的議員們有責任嗎?
三、藝術定位
根據2008年「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建議報告」之建議,文化區「以新管治模式管理和運作各項核心文化藝術設施,並獨立於政府架構之外和享有自主權。不同類型的核心文化藝術設施可以不同方式營運」。管理局應協助專業藝團的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同時確保文化區藝術和營運多元發展(diversification),讓藝團駐場,透過其專業、經驗及網絡、策劃和製作藝術節目。然而管理局今天的管理模式,卻無別於康文署(官方)中央管理(centralised)模式,藝團只是租用者角色,更遑論文化區如何配合藝團的各自特色去營運和發展。
四、業務方案
原方案零售/餐飲/消閒設施的收入,足以應付各項設施的營運及管理局的營運成本,預計於2014年起取得5.5億元相關收入,並逐年遞增。由於零售/餐飲/消閒設施落成延遲,即2014至2018年間,少收約25億元的收入。西九文化區2020年錄得4.9億元赤字,2021年有7.8億元營運虧損,赤字增加30%。管理局推遲零售/餐飲/消閒設施的啟用和縮減規模,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沒有商業收益,如何補貼文化區的營運和發展?
五、本土文化發展
原方案M+博物館是香港嶄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其使命是從香港的角度及兼具國際性視野出發,聚焦二十一世紀的視覺文化,涵蓋組別是「設計」、「活動影像」、「流行文化」和「視覺藝術」,當中包括水墨藝術;現卻改為涵蓋藝術、設計、建築和影像。香港「流行文化」本應是M+的「鎮館之寶」,何以本地視覺藝術卻被邊緣化?
管理局花1500萬元購入與香港毫無關係及備受爭議的東京清友壽司吧(Kiyotomo Sushi Bar)。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向M+捐出1463件收藏品,管理局花1.7億元購入其47件藝術品。這些和香港本土文化無關係的藝術購藏,反映M+的策展政策是英美主導,M+的購藏標準是什麼?M+博物館長應將藏品政策公布,讓業界和公眾了解。
M+博物館舉辦展覽的標準也是沒有準則的。例如M+舉辦的草間彌生展覽背後,基本上就是協助名牌推動貨品展銷。M+卻不會為本地視覺藝術家舉行展覽,例如蛙王(郭孟浩)、王無邪、靳埭強等。本地的電影導演、美指大師、設計師,都是豐厚的展覽素材,為何M+卻如入寶山空手回,沒有替他們舉辦專題展覽?
六、人力資源計劃
文化區目標包括提升及推展各類藝術,從而培養本地藝術人才。但是管理局主要職位多由外地工作者來港擔任。舉例現任M+館長,是一位對亞洲語言、文化、學術等未有深入了解、親英美西方的澳洲人。其實香港也有許多同樣擁有豐富國際文化交流經驗,而且了解本地藝術生態的藝術專才,為何文化區不是本地人才的實踐平台?管理局為何不制定計劃去發掘及培育本地藝術領導人才?
西九文化區撥款預計於2025年用盡,管理局需要進行大改革,才能真正處理財困問題。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禁「火車頭」在校區散播 加強煙害教育鞏防線 |
上一篇: | 學習:微觀與宏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