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
早前,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及聲音廣播牌照中期檢討期間,通訊事務管理局收到不少公眾和持牌機構對規管節目和廣告內容的建議,遂提出放寬電視及電台節目和廣告標準業務守則,藉此改善持牌機構的業務運作、減少其合規成本,並應對互聯網媒體激烈競爭的挑戰。其實,香港電視節目最大的問題不是廣告不足,而是內容沒有吸引力──不只是對香港各階層的觀眾而言,而是對於整個中國及全球華人市場缺乏魅力。香港既然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當局應參考新加坡與台灣的資助計劃,推出更積極的措施,讓電視節目「說好香港故事」。
放寬贊助未能解決質素問題
這次修訂業務守則,最重要的改變是放寬贊助節目及間接宣傳的規定。根據現行的電視節目守則及電視廣告守則,持牌機構可以產品/服務作贊助(即「植入式廣告」),惟其表達方式須自然及不會令人覺得突兀,以及不得直接推銷或建議使用產品/服務,並須事先通知觀眾節目中含有植入式廣告等。當局認為,在互聯網播出的資訊娛樂及串流服務中,贊助及間接宣傳的廣告宣傳手法十分普遍,大眾對此類廣告宣傳手法已屬司空見慣,放寬持牌機構的規管,可讓其獲得更多「植入式廣告」收入,未來將以「基本原則」取代仔細規則。
雖然放寬節目贊助看似將令電視台獲得更多收入,但若節目質素未能提升的話,沒有人收看的電視節目又怎會獲得更多廣告收入?港府於2009年將文化及創意產業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電視行業便是文創產業的一部分。現時香港的電視公司收益有幾部分,包括廣告、出售節目播映權和電子商務等。然而,我們發現香港的電視節目正面臨多種挑戰。
早前有富商公開回應有關他的惡意傳言時,引用本地知名處境劇的情節為比喻,令輿論「警覺」該套處境劇的滲透力。不過,儘管年長觀眾依然會追看「大台」劇集,但時下的80後、90後,以至00後,卻鮮會留意。至於近年席捲香港的本地偶像如男團MIRROR、大熱電視節目如《ERROR自肥企劃》,以至多個備受年輕人追捧的YouTube頻道,例如兩年前發起「四台聯播」的「試當真」、「小薯茄」等,雖然有口皆碑,但這些組合和節目主力面向本地市場,暫時缺乏跨地區的傳播力。
食老本無新意難拚內地市場
除了本地市場外,有不少香港品牌亦進入內地電視市場,例如2021年湖南廣播電視台旗下的網絡電視「芒果TV」推出的明星男團競演真人騷節目《披荊斬棘的哥哥》、2022年由浙江衞視、優酷、TVB共同出品的演員專業藝訓題材真人騷節目《無限超越班》等,這些節目都在內地打響名堂,但「擔正」、「賣情懷」的依然是香港的「老戲骨」。能在內地闖出名堂、相對「比較年輕」的香港演員,則要數2006年於香港出道的陳偉霆。他在2013年進軍內地市場前知名度不高,直到2016年出演內地電視節目《老九門》時一炮而紅,最終成為紅遍內地的香港演員,但他在香港的知名度反不及從前。
根據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創研庫2021年的研究《釋放香港娛樂產業的潛力》指出,該研究的不少受訪者認為「本地娛樂製作太商業化/單一化」(26.2%)和「周邊地區的競爭激烈」(24.1%),限制了本地娛樂產業的發展;加上現時市民要追捧有全球或地區影響力的歐美、中國內地或台日韓電視節目也很方便,對於節目質素要求自然更高。今日依然有不同地區的人懷念小時候追看的香港劇集,但現時部分香港電視台的節目製作彷彿「凍結」在一個時間點,不但未能參與國際競爭,更難以在本地贏得跨階層的喜愛。
香港電視製作也曾有「中興」的時光。2012年港府計劃增加免費電視台牌照,後起之秀香港電視便搶先製作了多部一洗頹風的電視劇,可惜最終因未能獲牌而無以為繼;直到ViuTV開台啟播,才重新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製作。此外,2017年推出的網劇《反黑》亦驚艷不少內地觀眾。
近年由於《瘋狂亞洲富豪》、《奇異女俠玩救宇宙》的成功,激勵了世界各地的亞洲主題節目創作。例如2019年上映的新加坡原創網絡劇《最後的夫人》(港譯《最後的媽媽桑》)引來星馬觀眾迴響,更載譽登上國際串流平台;澳洲特別廣播服務公司於2021年推出劇集《新金山》,劇中的廣東話對白是澳洲史上最多,更由亞洲人擔正主演。Phoenix Waters Productions的行政總裁Bizhan Tong受訪時表示,觀眾正逐漸放下語言考慮,無論是何處的作品,只要故事吸引便能搶佔眼球,可見粵語劇集外銷的潛力也比很多人所想的大。
星洲台灣政府積極資助製作
為了推動香港創作進入國際競爭,港府應參考新加坡與台灣的經驗,參與資助、孵化優秀的劇集。以台灣為例,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便有節目內容製作、電視劇本開發、人才培訓等資助計劃,例如在國際華語市場頗受讚譽的劇集《國際橋牌社》。
新加坡則積極邀請國際知名的劇集到當地拍攝,包括韓劇《小女子》、HBO《西部世界》第三季等。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和新加坡旅遊局近期成立1000萬坡元的新加坡銀幕基金,通過邀請符合條件的媒體集團、工作室,將參與製作與新加坡有關的電影與劇集作品,並向全球觀眾「說好新加坡故事」。
此外,香港當局在規管免費電視台牌照時,亦應參考近年香港電台外判節目計劃實施「製播分離」的經驗,讓持牌機構將部分節目委託予第三方獨立製片單位製作,讓節目製作多元化之餘,亦可將珍貴的公共頻譜資源用於培育不同類型的創作人。
訂戶登入